随着2年保修期的临近,车主陈先生去4S店做了离保前的最后一次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车辆没有任何问题。原本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却让陈先生心里犯起了嘀咕:“前两天明明觉得车辆左前侧抖动厉害,怎么会没问题呢?”虽然这么想着,但对于检测结果他并没有提出质疑。可随后,一位懂车的朋友却揭露了车辆存在的严重故障以及安全问题,把陈先生惊出一身冷汗。为何检测结果会与车辆实际情况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记者决定随同陈先生一起查明真相。
事件回放
悬挂全毁4S店竟检测不出?
说到车辆存在的故障,陈先生至今觉得侥幸,如果不是自己的“固执”,或许已经命丧路上了。
事情的起因是在2010年6月初,向来喜好体验驾驶乐趣的陈先生带着几位朋友去“试身手”。车刚开没多远,一位对汽车颇有研究的友人提醒:“车的左前轮是不是有问题?走凹凸路面时抖动太厉害了。”在友人提点下,陈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开车时感受到的车辆抖动问题并非错觉,虽然不久前才刚做过保修期内的最后一次常规保养,且结果显示“正常”,他还是决定再去4S店做一次检测。陈先生到4S店时特意向检测人员描述了车辆异常现象,要求对方对车检测得全面一些。经过半小时的检测,检测人员表示,车辆并没有发现任何机械故障,仅是前轮的螺丝有些松动,需要加固一下。听过检测人员的诊断结果后,陈先生虽然还有些疑问,但最终选择相信了4S的检测结论。
一周后,陈先生在友人催促下来到其他品牌的专业维修厂进行了一次检测,结果让他惊出一身冷汗:车辆的前后轮悬挂全部损坏。工作人员指着损坏的部位给陈先生看,还问他:“这么明显的问题,4S店怎么可能没检查出来?”
这一疑问也是陈先生的疑惑,是维修厂技术失误还是4S店故意隐瞒?万一车辆已过保修期,更换悬挂所需的几千元不都得自己掏腰包吗?陈先生一时没了方向,于是他致电本报寻求帮助。
事件调查
车辆到底有没有问题?
在记者的陪同下,陈先生再次来到4S店要求经销商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测。“电脑显示,你的车上周才刚刚检测过,应该没有故障的。”4S店的工作人员说。
当记者表明身份,并详细说明事情经过后,4S店的维修部门同意对车辆进行第二次检测,这次的检测结果让陈先生又惊又恼。4S店的维修人员表示,车辆的前后悬挂确实存在问题,且已经全部损坏。当记者追问为何两次检测结果截然不同时,对方则坚持以“检查没有到位,一时疏忽”为由搪塞。
应该是专业、让人信赖的4S店,居然没有检测出悬挂全毁的故障?一位在汽车维修行业已经工作了10多年的方师傅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玄机:“这辆车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如果4S店只是告诉车主是因为螺丝松了需要紧一紧那么简单,那么除非他不是专业技师或是另有所图,否则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结论。”
虽然事件最后4S店同意免费给陈先生调换前后悬挂,但在深度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
业内揭秘
快出保车辆常遭“黑手”
质保期即产品的质量保证期,又称保修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揭秘了一个重要讯息:对于在保修期内的车辆,为赚取更多利润,4S店的售后常会采取拖延、敷衍、甚至隐瞒等手段。“消费者对车辆售后维修几乎都是门外汉,而专业维修人员则能用不同的理由作为诊断结果,拖延维修时间,拖过质保期后就没理由找4S店免费修了。”该人士坦言,这样一来,容易将车辆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惹出祸端。
这位在售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业内人士进一步向记者描述了4S店维修内幕:“一般来说,只要车辆没有明显异常反应,在质保期内,某些4S店即使发现车辆有问题也不会告知消费者真相,主要是为了过保之后可以多收取这部分零配件款项。就算有些车辆问题已经很明显,这些4S店也大多会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处理,避免车辆大型部件的更换。”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车主都对4S店的专业度非常信任,像陈先生一样,即使在自己已感知车辆有些许异常的情况下,他依旧选择相信4S店“一切正常”的检查结果。但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他对4S店的信任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业内人士建议,即使车辆没有出质保期,在遇到车辆异常4S店无法维修或检测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去同品牌其他4S店或专业维修厂进行二次检测,并保留检测报告,不要过于轻信一家之言。
拒绝保修是惯用招数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如果车辆在保修期内不得不更换一些大配件,4S店会利用各种理由拒绝保修,其中最常见的理由是:没有按时在4S店做保养就等于主动放弃了保修权。记者就曾跟踪采访过几起类似案例。
那么,这种拒绝的理由是否成立呢?行业维修专家明确表示:“4S店质保保的是发动机等一些大件,普通车辆保养主要是更换机油机滤等,一般并不会涉及车辆其他部件,所以按理说,如果是因为除发动机之外的其他地方非人为地损坏,4S店是没有理由拒绝保修的,因为这与日常保养没有前后因果联系。”
尽管如此,多数经销商还是会以“厂家明文规定”为由拒绝保修。记者了解到,每个厂家确实都会有其各自不同的保修政策,建议消费者在遇到此类情况时,设法联系到厂家,并向其追讨说法。在联系厂家无果的情况下,可采取向消保委或媒体投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文/徐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