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很多经销商都认为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人力资源人才,您能给我们详细说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海燕:其实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因为产业的问题,因为你想中国的汽车快速发展的话,也就是十年的时间,而中国汽车人才就是十年之前第一批人才才开始出现,十年里面我们有第一家4S店发展到两万家4S店这样一个发展规模,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无法满足需求。
困难和突破点,为什么说我们现在高端人才缺少,除了快速发展以外,还有刚进入这个行业,最早的一批人,就是2005年进入汽车行业的人,很多是从一个小店铺或者小的维修厂起家的,很少有真正的管理人才,或者是一些科班出身的人才。尤其是我们的投资人大部分是从汽车相关的业务做起来的,所以这个导致我们很多人才,其实基本上是在2005年之后才开始有大量外面优秀的人才涌入汽车这个行业里面来,我觉得从2005年之后开始,可以说汽车行业在集聚一些人才了,但是今天为止需求量增长和人才加入的速度还是不一致。
比如说从我们公司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好多总经理以前没有做过汽车,但是可能做过相关一些连锁行业的负责人,我把他们招过来之后进行半年的培训和半年的店内实习,最后基本上一年之后就可以工作了,这是我们寻找人力的一个途径和一个方法。我们有三分之一人才是4S店培养的,还有一些人是从外界规模比较相近、发展态势也比较相近的一些行业挖过来的,还有三分之一就是在行业内招聘的人才,我们用这三种方式在解决我们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这个问题。
现在解决好不好呢?我认为也不好,因为这是一个体系性的问题,尤其是培养人才,不是一年半年就能解决的,这个我想重要性各大集团都是这样的。
记者:人才为什么会到我们企业来?咱们企业有什么优势?
李海燕:实际上长久是物流领域当中赫赫有名,但是在汽车销售领域是默默无名。我们发展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从2007年我们才开始确立了要独立发展和完全发展的这样一个整体的规划。从品牌的塑造和发展上来讲,我们的速度可能要慢于目前一些比较大的一些企业,但是我们公司有信心。第一因为我们公司体制好,因为我们公司就是有一个股东。因为很多企业失败都是因为股东纷争,股东纷争占90%,所以我们的机制比较灵活,决策速度是最快的,在民营企业是一个优势。
第二个就是长久有良好的口碑,这个口碑我觉得源自于整个行业对我们的评价,大部分会评价说这个企业很好,这个老板很好。
第三点优势是网络,因为我们公司是跨品牌、跨区域,目前我们大概是八个省份、十个城市,品牌是11个品牌,目前做的规划是11个省份、18个品牌,这是我们自己五年之内的一个规划发展。
然后为什么说我们有优势,因为我们有跨省份,就是跨区域、跨品牌管理的经验,而这个经验是从2003年开始的,我们从2003年已经开始运作跨区域和跨品牌的运作了,所以我们管理的方式可能跟目前很多大的汽车竞销集团不太一样,我们有多年来运作跨品牌和跨区域一个管理经验。
第四个我觉得源自于良好的企业文化,我总结一点就是目前现有的4S店的总经理是我们长久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公司的人员流动性相当小。基本上都是很多人到我们长久来,但是我们长久的人可能出去的人相对来说很少。我想其实最关键的因素,除了管理手段和机制还是文化,而这个文化来源于什么,我们的领头人给我们企业所注入的灵魂,所有员工在这个企业工作的感觉、价值和尊重是最好的。
包括我们最近因为发展太快了,也进了很多新人,我们所有的人要给新人铺好路,如果有任何的人给我们的新人做一些不好的阻碍,我们公司会有很严厉的处罚,这也是一个良好的文化,就是希望新人加入我们公司有一个顺畅的开展。
记者:从今年中升上市以来,经销商好象突然间情绪特别高昂,目标一个比一个定的高,我感觉非常浮躁,您怎么看?
李海燕:你感觉很对。因为汽车这个行业还是高速发展期,高速发展这个过程没有变,只是过程当中为这个行业服务的经销商在变,圈里的朋友都很多,都说要做前几名,但是现在规模还很小。
其实我想,大家想发展的想法没有错误。这就是我说的长久跟其他企业不一样,长久虽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但是我们发展的速度和我们管理能力水平是匹配的。刚才在会上很多人说没有钱是不可能发展,第二是人力,第三是管理。但是有了人,有了资金,你管理水平真跟得上吗?一下子收购很多家店,你如何来管理,你没有管理手段,只能是放羊的手段任其发展。我不能说我们具备所有的能力,但是我们是最基础的,我们的发展是有节制的,所以不会听到长久要做到几百家,有规划但不是很大的规划。
长久要的是什么,长久要的是在汽车4S店领域中要做强者,不是大者,排名多少当然我希望保持前20名,今年18名,我们能够进入前10名这是我们的规划,所以我们的规划我认为还是比较保守的,但是我们想做到长久整个集团要做到汽车服务行业这个领域当中最强的。实际上目前我们的物流系统都在整个行业已经是最优秀了,还不能说最大,唯独我们汽车板块不是最大也不是最优秀的,将来汽车物流的整合很多公司没有我们这个优势。
刚才你说的很多经销商做的现象好不好?我觉得大浪淘沙。淘完了之后剩下一大批最优质的企业,今天叫2009—2010年50强排名,我认为五年之后面目全非,就是今天的50强到五年之后能存活50%的比例已经很高了,所以今天的50强未来是什么样的一个发展状态,因为我知道还是有一些很有实力的企业没有在这个榜单当中,我觉得2015年在见分晓的时候,那个时候前50强的集团,才是中国真正的50强集团。
现在大家想的没错,但是总会有牺牲者,我希望长久不是牺牲者那部分人。
记者:李总我问几个问题,因为很多经销商老总说到人才,我们长久现在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或者我们怎么解决人才问题呢?
李海燕:人才问题现在是各个企业都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三种模式,第一是自己培养,第二是从圈内或者是行业内去招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当然是高端人才到我们来发展,要解决三分之一,另外一个三分之一,我会到跟我们比较类似的流通行业里边把他们招过来,用一年的时间做专业知识的培养,这是我们解决人才的三个办法。
记者:您觉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现在您觉得可能稍微有一点难度的问题在哪儿,或者是需要有一些挑战的方面是哪儿?
李海燕:还是人才。我估计所有人给你的回答都是人。
记者:现在流通领域大家都在追有形市场,之前也开过有形市场会,您怎么看汽车流通业态?
李海燕:有形市场我愿意定义成空港的模式,实际上中国政府也发现4S店太乱了,不但占地面积大,而且分散,其实这个应该提前规划,目前二三县都在做,规划一个汽车园,当然里面是以汽车文化为主题,有点类似空港汽车园的概念。
但是您说类似于大的交易市场,而不是消费档次比较高,比较正规4S店集群的话,我觉得可能只能存活于大城市,小城市比较难存活。因为小城市人是有限的,只有北京这样大市场有存活的意义。所以我愿意把有形市场定义为4S店汽贸集团集群化。当然不可能否认中国现在自主品牌越来越多,或者低端品牌渠道,比如说微型车这种情况越来越多,针对这些车完全可以再有形市场集群去卖。
就是我的服务再好,再高端,再完美,也不可能养活4S店,为什么现在4S店能存活,我认为存活的意义除了服务于消费者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我通过服务能养活我这个4S店,它有存在的基础价值。我说的服务就是售后维修这一块。
我想有形市场两个概念,第一个是中高端集群化的有形市场,另一个是微型车和商务车,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有形市场概念,我觉得分成这两个概念,未来都有存活的道理和意义,按照我们自己的分析规划,都会有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公司的规划,把它分成两大块,轿车是一块,微型车和商务车一块,在销售的领域我们既做轿车又做微型车和商务车,因为他们都有在中国发展的价值。
记者:我们今后资金方面不差钱吗?
李海燕:不会有人不差钱的,我认为所有人都比较差钱,只是大家对这个问题比较隐晦不说而已。我们也差钱,我们只是以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我们公司目前有考虑,但是我们现在的资金能满足,得益于我们不是单做汽车4S店,还有别的产业,而且营业能力很强,但是就这样也不能说我们不缺钱,还是缺钱。但是现在比大一点的企业还是有钱一点。
记者:确实有一些企业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它在不断的在寻找投资人,长久未来要发展二三十家店运作方式是什么样子的?
李海燕:我刚开始说的内容只是预期,现在进入汽车行业的资本太多了。现在我知道有一些集团其实也没有多少店面,营业额就是二三十个亿,都不是很大,也在引进投资人,不管怎么说,引进投资人我们公司很慎重,而且是慎之又慎。因为我们公司的股东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公司发展是延续性,而不是在引进投资人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
第二个,什么时候引进投资人,这个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就像把女儿出嫁,我一定把它打扮很漂亮了,把它的价值最大化了,我才会考虑引进投资人的这个问题,如果说投资人给我投的钱很少,就几个亿对我来讲意义不是很大,我就没有必要引进了。如果把我的利益最大化了,我的投资人给我带来很多投资,我可能就会考虑,而且这个跟每一个企业的发展的规划进程有关系。
比如说我们的进程规划,我们的发展速度不会快,我们求的是稳和强,那么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快引进投资人或者不引进投资人。但是有的企业他发展速度太快了,一个是太快,第二本身自有资金实力比较弱,那有可能是牺牲条件很多他也会引进投资人进来。但是这样风险会比较高。
记者:外资还是本土的资本?
李海燕:这个看你的资本运作规划是什么样子的。A股因为大家都知道很难上,但是如果一旦上A股价值最大化大家也知道,但是这种情况下可能在国内引进外资也好,还是国外的资金也好,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可能引进国内的资金优势还大一点,但是如果你去香港或者去美国的话最好是外资,因为人家那边的审核人认的是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