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都是需要人来驾驶的,至少在现阶段,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在近期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0月16日,由广汽丰田赞助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在西安正式开赛,共历时3天。中国9所知名重点高校带着自己的研究模型汇聚在长安大学,准备一较高下。编辑有幸亲临首日比赛现场,见证了各高校手下“神奇”汽车的出现。
上段一直在提到“无人驾驶”、“智能车”,那么究竟是怎么无人驾驶,车辆又是怎么智能起来的呢?在这里先简单说一下。官方对这套能让汽车“智能”起来并可以“无人驾驶”的模型称作“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通俗来说就是,让计算机和传感器代替人来获得驾驶中最依赖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并使车辆进行正常的行驶。
毫无疑问,这样的好处是巨大的。在日益拥堵的城市中,开车已经成了最累的事情之一,驾驶员需要时刻集中注意力控制车辆慢慢前进,既不会堵住后面的车,又不会追到前面的车,手挡车辆的驾驶者的疲劳程度则更加一等。如果上述模型能够完全变为现实,那将对汽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汽车可以通过“电子大脑”与传感器感知路况、识别交通标志并按规矩自动驾驶,对驾驶员的解放程度达到了100%。即使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或特定的时段才能实现,那也能够解放堵车时候驾驶员的大脑及手脚。
自适应巡航及车道保持系统就是最初级形态的无人驾驶
可以说,目前我们在中高级轿车上常见的ACC自适应巡航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以及自动泊车系统就是“智能驾驶”的最初级阶段。
当然,本次参赛的高校所带来的模型仅仅是以车为载体,比的是每所学校所设计的“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模型的感知与计算能力的高低。这套模型所带来的“无人驾驶”同样是最初级的,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地条件下才能实现。
长安大学校长马健教授对智能驾驶比赛进行致辞
赛场设在位于古都西安的长安大学渭水校区,1.3万平方米的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广场上。身披各色装备的汽车一字排开,让大家都开足了眼界。除了乐风、瑞虎等小型车外,汉兰达、陆巡4500甚至东风猛士这样的稀罕物种都一并上阵,无论是清秀的小车,还是威猛的大车,车身前后尤其车顶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和探头。车内更是空间紧张,数台服务器、主机、屏幕、键盘以及复杂的连接线几乎占据了后座及后备箱的全部空间。
比赛还未开始编辑甚至大家都会顺理成章的想到一系列问题:难道以后实现了“无人驾驶”都要这幅行头么?后座不坐人的么?旅行用品不放后备箱还能放哪呢?但是想到了这仅仅是试验,这种结合了生物科学、信息科学与数学的交叉项目每进展一步都很难,目前的状况还应该是结果导向。释然。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