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又涨了,我已没什么可说的。之前的几次调价,我已说了一些“没用的话”,比如,第一次油价上调,我说过:油价上调,我的买车计划要“泡汤”;再延伸地提出:油价上调,恐让“汽车下乡”熄火;再次调价后,我又说了:油价再涨,恐连“泰坦尼克号”也熄火……说了管什么用?
曾经,我跟一些热血民众一道呼吁:油价涨跌要考虑民生成本,要有民生元素,要有民生“添加剂”;石油调价规律不能成为一座“冰山”,一座可能严重影响到“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策的“冰山”,一座受到民众普遍质疑依然坚挺的“冰山”,一座可能影响到经济复苏的“冰山”。
我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在油价上调后,我又以积极的心态,试图从中找到“看得见”的益处。比如,我曾建议,政府要以油价上涨为契机治理公车“油耗子”,节油行动要从各级政府机关率先开始。这不仅有利于节能,还可降低行政成本。但是,各个城市里的公车还在开,大耗油量的高档车还在不断地“政府采购”,少数城市搞的“车改”,又是“车贴”的老一套。就是很少看到实实在在的节油举措,也没有看到今年上半年各级政府节油量的新闻。
涨就涨吧,反正我是“无车族”。我只能这样来宽慰自己。也许,我们一时还不习惯于涨价,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习惯成自然。这恐怕是一些经济学家所期待的。22日,也就三周多的时间,过得很快,“22日法则”屡试不爽,想不习惯也难。提醒公车节油,人家一踏油门,一溜烟就走了,倒是要提醒提醒私家车主,摸一摸自己的口袋,能不开就不开,省点油,油价22日就可能涨一次,你的工资收入几年会涨一次?或许,我又是杞人忧天了。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