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Except people
但怎么又能让我们的技术人员顺利拆装、搬迁并熟练操作这些设备,掌握先进技术呢?如果让他们培训我们的技术人员,肯定要大笔钱,福源动了些脑筋。
最后双方一致同意联合拆装,执行技贸结合合同。只有一汽来人动手拆装设备才能受到最全面的培训。只有这样,回长春后一汽人才能安装好、使用好这些最先进的设备。最后,终于使得一汽把10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派往威斯摩兰,和当地工人一起联合动手拆装。
在一汽副总经理崔明伟的带领下,干了一年半,把上万吨的设备全部运回一汽。并克服重重困难,把包括外国人在内的很多人认为是废铁的11条焊装自动线,有64台机器人和数十台自动焊接机,一次安装调试成功。直到现在,快20年了,这些设备仍在一汽-大众轿车一厂运转着。
尽管联合拆装还是遭到了美国钢铁工会的起诉,对方认为在他们国内存在大量失业工人的前提下,拆迁设备的工作不雇佣当地人是违法的。但福源凭借之前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一汽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个关口。
有意思的是在接收威斯摩兰厂时发生的小插曲。福源和李工在德国迅速签了威斯摩兰工厂的技贸合同后,就直接赶到美国接收工厂。之前几天,一汽驻美办事处出了意外,人没受伤,但车报废了。驻美办事处负责人跟福源一起去威斯摩兰厂时,看见厂门前停着几辆车(大概是12辆,有面包车也有轿车)。就跟李工说,想要这些车。但李工回答:“不可以,不能要这些车。”这位负责人不甘心又跟福源说了这个事,福源想,以后厂里还来人拆装设备,也需要几辆车,就向在场美国人提出了要求。果不其然,美国人坚决不同意:“卖工厂,卖设备,不包括卖车辆。”福源反复说服,美国人就是不同意。
福源最后说:“我们在德国谈的是‘Everything,Except people’,就是除了人员以外,一切都是一汽的。”原来,签订合同时,福源就知道工厂里东西很多很复杂,根本没法儿细数,所以当时就想到了用这三个英语单词。
这下美国人没话说了,双方商量的结果是一家一半。崔总告诉我,有3辆面包车、2辆奥迪和1辆捷达。后来这几辆车在拆装设备,购物运输中发挥很大作用。甚至3辆面包车事后也随设备运回长春了,一汽驻美办也不用再买车了。
后来一汽将赢得的这座“免费”工厂的设备作价2500万美元,加上拆迁费、海运费等,以3800万马克(当时相当于1亿8700多万人民币)的总价值作为实物出资,投入到一汽-大众的资本金中,节省下来的2000万美元则用来武装几个零部件厂,如散热器厂、二铸厂、车轮厂,每个厂都给了300万美元~400万美元,这些厂也因为有了几百万美元的设备和技术的引进,都变成了行业里一流的零部件厂。
接下来,福源在谈和大众合资建厂生产15万辆轿车项目中坚持60对40的股比;而且除高尔夫车型外,坚持又要了捷达车型。我记得福源说过,捷达虽是普及型车,但德国人投入的研发费用比高级轿车还多;捷达的性价比高,更适合中国人。果然,现在捷达已在国内生产近20年了,仍然还受欢迎。
15万辆轿车项目签字后,福源发现德国大众有一条检测线(设备不全)已闲置,其中有许多设备是一汽需要的,初步估算价值200多万马克。福源又找到德方负责设备的董事协商,经过努力,德方同意无偿地把这条检测线送给一汽。
从1985年到1990年,福源辗转奔波于欧洲和美国之间,进行了大量难解难分的谈判工作,主持完成了轻轿发动机项目、奥迪车型、威斯摩兰工厂及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为一汽以上轿车、轻型车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创业在硬件上做了充分的准备。福源因此被一汽人尊称为“一汽的基辛格”。
前几天,福源的老朋友,原一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当年率团赴美执行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签订技贸合同的负责人崔明伟,找到福源送他的“自勉诗”,传给我。
自勉诗
书赠崔明伟
一九九0年四月六日从西德法兰克福机场乘汉莎航空公司航班飞往底特律,经大西洋上空,回首在德谈判,预估在美谈判,困难重重,有感而作。
横跨两洋越五洲,穿梭欧美走全球。
创业艰难多曲折,怎敢苟安度春秋。
唇枪舌剑会群雄,再回帷幄苦运筹。
屡遭挫折常自勉,职工八万在心头。
人生能有几回搏?不可畏难自叹愁!
吕福源
一九九0年四月二十八日(离开威斯摩兰返底特律)
(感谢赵立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