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北京、广东、上海、重庆到吉林、湖北、深圳、天津、济南再到一些地级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成了各地竞相争夺、竞相上马的项目,有的地方政府将其视为能开创未来新格局的战略性产业,这股风潮甚至刮到了一些地级市,上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就上辅助性、原料性基地项目。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遍地开花很可能形成各自为政的格局,不利于统筹发展,更可能形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利益之争
到底什么样的地区才真正具备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条件?遍地开花的建设方式能否达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目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青在接受笔者电话咨询时强调:“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当地应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研发企业;其次,从需求角度来看,当地乘用车消费环境要相对较好,特别是政府的政策环境,除了给予一定的补贴外还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这样才能起到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以有实力的汽车企业为依托,挂一个某某基地的牌子实则还是“白忙活”,基地项目争夺的背后是利益之争,有了牌子后政绩更好看,可以向国家要政策,要资金,
供给方面:要有能“为之”的企业
地方建立产业联盟,应该依托各地区的汽车龙头企业,联合零配件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结合“产学研用”等上下游相关单位,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指引下建立。现在来看,有一些地区,本来没有这方面的资源与优势,但是却“争取”来资源去建立联盟或产业基地,这样恐怕难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
王青表示:“北京、天津、武汉、深圳这样的城市比较符合供给和需求的条件,有一定的优势。以天津为例,天津在电动车的研发和电池上比较有自己的优势,联盟只有在优势企业的带动下才能有所发展。”
但一味为了争夺“话语权”、为了向国家要政策要支持而成立联盟,难免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需求方面:政策支持及消费环境培育是关键
从各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与推广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个地方如果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政府必须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仅仅靠联盟运作和企业协调是不够的。“我国发展新能源在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锂资源和稀土资源,但是在政策方面和消费条件方面,我国相对于国外而言比较薄弱。”王青表示,“除了研发补贴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很庞大,依靠企业单打独斗远远不够,政府应给予支持。”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王青认为,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分散的政策聚集成一个具有支撑力的政策体系,另外,消费政策也应尽快出台。
从另一个层面看,正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政策支持,而且很多具体支持政策即将出台,所以各地加大争夺力度也就不难理解了。研发、消费有专项资金补贴,基础设施建设都可能由国家支持,这样的好事当然谁都想摊上。
要起到真正的“基地”作用
联盟能否达到促进技术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改进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目标,有赖于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立时正确的策略。联盟应该为统一标准、统一市场、促进生产、推进消费而建,而不应该为了某一个企业的利益而建。
关于联盟中的各个企业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合作关系,王青认为:“联盟中核心企业不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垄断竞争的位置,而更应该注重对产业的推动,致力于包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共同发展,而不是让其他企业依附于自己,形成非常强的锁定关系,致使整个行业的配套都成问题,这会形成联盟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联盟内部各单位追求标准共享、资源共享,但对外却相对封闭,一旦这种封闭不是针对国外而是针对国内,联盟就达不到推进产业发展的目的。”王青对笔者说。
另外,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应摒弃地方保护主义。“现在各地区采购的新能源汽车都是本地企业生产的,这样达不到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目标,虽然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但更应该反思,这说明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都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