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女士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五年前花78000元买的车,今年要以89000元的价格来投保,相应的机动车损失保险(车损险)费也因此涨了近300元。
有此困惑的不只邱女士一人。上海实行“商业车险进平台”两周以来,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某支公司的朱经理每天都能接到老客户的电话,质疑车险涨价。
重定购置价
“商业车险进平台”是上海保监局和上海市保险同业工会于7月25日零点起在沪地区实行的。
此后在上海地区各家保险公司购买车险,均需通过保险公司登录车险平台核对车辆基本信息、交通违规记录、保险理赔记录,并严格参照相应费率浮动因子之后,才能签发保单。
这是继去年年底上海实行机动车辆保险“见费出单”(只有当沪市机动车联合信息平台实时确认保费到账的情况下,各保险公司才能生成正式保单和保费收据)之后,监管层又一拯救车险的举措。
见费出单实行后,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地区账龄为3个月的车险应收保费为5719万元,同比减少92.32%。虽然成效不错,但车险仍旧大亏,利润率为-11.46%,与去年同期持平;而上半年上海财险整体已扭亏,获得0.32%的微利。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副秘书长孙维康认为,车险市场之所以亏损严重,是因为保险公司间通过低廉的保费恶性竞争占领消费者和市场份额。
为此,上海保监局和上海市保险同业工会联合出了新招——“商业车险进平台”。
“平台”内有“上海地区车型数据库”,统一制定投保车辆的新车购置价标准。据孙维康介绍,该标准是同业公会走访了上海市场主要的4S店,按照市场价制定的,各公司也一致同意使用。
但是以邱女士为例的多数消费者却认为,平台中的新车购置价远高于市场价,尤其是使用有些年头的旧车。
对此孙维康表示,消费者感到新车购置价涨了,一是因为原来各家公司执行的标准不同,而且往往都是低于市场价,打了折扣的;二是报价中不含购置税,这是不符合保监会规定的,而平台中的新车购置价是含购置税的。另外“本地生产的车价格就比以前低了。”
朱经理计算了一下,按照去年行业平均车价打9折又不加税的水平,“平台”的新车购置价至少涨了两成,“去年打完折9万的车,今年要以12万投保,而有的公司甚至打到8.5或8折”。
虽然顾客难以接受,使得销售工作难做一些,但是朱经理仍然觉得应该 “恢复正常价格”:“车险的赔付率很高,行业内要达到130%,如果保费还恶性竞争收入不充足,只能雪上加霜更加亏损,赔付必然会不足”。
严控打折优惠
车险亏损一直是财险业的老大难。
为此,上海监管层希望通过平台搭建堵住公司“价格战”的漏洞。
比如,顾客可以享受的优惠也比以前严格。“安全驾驶”、“客户忠诚度”、“无赔款优待”三个费率浮动因子,必须与平台记录的车辆基本信息一致,才能享受优惠,否则无法出单。
而以前保险公司为了抢客户,随意使用优惠,比如还无驾驶记录未投保的新车就同时享受三个优惠,违反了交通法规仍然享受优惠等等。
平台还实现了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统一营运车辆的使用性质标准。比如营运车辆和非营运车辆,费率执行标准不同,以前保险公司可以作假,而现在信息都反映在平台中。
朱经理认为,通过平台控制出单,的确会减少很多作假的机会,比如车价和车辆型号一一绑定,输入车辆型号,自动跳出车价,一旦更改就显示“输入错误”无法继续;而“优惠比例总和不能超过保费的30%”这一“七折令”也被平台输入时卡死,不可逾越,否则无法出单。
似乎一切出口都给堵住,其实不然。
孙副秘书长表示:“费率优惠的系数总共有十几个,通过平台也只能管控其中的三个费率浮动因子,还有很多是平台无法体现的。比如平均行驶里程数在三万公里以下有优惠;好几个险种都保的,分险种有优惠等等,公司还是有自由操纵的空间。”
上述平安财险人士说道,虽然有“七折令”,但是很多小公司突破七折的手法现在依旧可以使用,比如返现金、加油卡等,有的公司1500元的保费可以返500元现金,再讲讲价还能更便宜。而这种手法依旧是无法监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