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检时最怕的是什么?三个字:不合格。在上海的机动车检测站,记者获悉,由于使用了“知名品牌”的防爆膜,有一半车主因此过不了年检关。
“嘶”、“哗”,车主狠狠将车窗上粘贴的劣质防爆膜大块撕下。在机动车检测站,这样的情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在今年的各种年审中,接近5成的车辆所贴的防爆膜不过关,其中又有接近4成的消费者贴的都是3M等知名品牌。
车主年检受阻防爆膜
“我是在一个美容店安装的防爆膜,没想到它的透光率竟然不过关。”车主王先生刚在上海的一家检测站年检完毕,他车上原本贴的是颜色较深的3M膜,可由于在年检时不合格,不得不将其撕去。
据机动车检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每年的车辆年审过程中,全市有接近5成的车辆由于防爆膜不合格而未能通过年检。“有些车主花了几千元安装防爆膜,因此对检测‘不合格’的结果难以接受。”机动车检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车主在被告知车膜过不了关时大多非常惊讶。
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那些伪劣的防爆膜透光率只有60%,甚至有些车辆的透光率仅为4%。而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机动车挡风玻璃的透光率必须要超过70%。
知名品牌假货泛滥
据悉,消费者在年检时不得不撕膜的关键,是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各类劣质防爆膜。对于消费者来说,根本无法识别真假伪劣,而且膜的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同时,防爆膜透光率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市面上出售防爆膜的透光率没有统一,检测部门只能在年审时进行把关。一位机动车检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一块透光率80%的玻璃,需要极好透光率的防爆膜才能通过检测,而实际上市面上多数防爆膜透光率均达不到要求。
据了解,好的防爆膜透光率能达90%,能隔热、防紫外线和红外线,发生意外时还能阻挡玻璃碎片。但劣质防爆膜透光率差,粘贴在车窗上影响行车视线,无法正常观察行车时四周的情况。好的防爆膜还具有单向防护功能,车内可用脚踢破便于逃生。
记者发现,在机动车检测站内被发现不合格的防爆膜大部分是3M等知名品牌。“类似打着3M等大品牌旗号的膜,是最容易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工作人员表示,3M等知名品牌膜经过检验几乎全是假货和伪劣产品。由于消费者在使用和购买的时候无法正确分辨,所以不少消费者就算买到假膜也无法处理。“我们发现,一些小众品牌或者刚进入中国的品牌如贝卡尔特等假膜并不多,而假货最多的就是3M等产品。”工作人员表示。
3M等品牌被指打假不利
记者发现,目前3M等膜在各4S店甚至街边美容店都有销售,正是这种销售模式造成3M出现大量的伪劣产品,“做3M的假货很方便,因为这个品牌知名度高,所以购买的消费者众多,为此做假膜的利润也就相应增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3M的假膜成本只需要几百元,但到市场上都能卖到千元以上。而且消费者对3M的假膜识别度并不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买膜的消费者一般都直接让销售商贴在车上,而膜一旦贴上之后消费者就不愿意去查询真伪,毕竟查询真伪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花精力去查膜的真假并不划算。
“由于这伪劣的防爆膜使得年检无法顺利通过,我觉得3M应该要负有一定的责任。”消费者王先生说,自己的膜是在一家比较正规的美容店安装的,当时工作人员表示他所贴的膜绝对是正规产品,同时还给予了他一个质量保证书。但即使这样,最终还是遭遇到假膜的情况。王先生认为,3M品牌在日常的工作中在打假方面并没有有力举措,造成了目前市场上假膜横行。为此,3M中国有限公司市场策划和公共关系部的孙静晶告诉记者,作为国际知名企业肯定会在打假方面有很多动作和宣传,目前已依托自身的网络和线上活动共同举行,消费者只需要进入他们公司的网络就能知道相应的防伪措施,同时3M也采取了电子认证等方式来告诉消费者如何辨别假膜。
3M方面的说法,并没有受到车主的认可。车主王先生表示,以后选择贴膜就不会选择3M的产品,因为假货实在太多导致购买产品后还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和精力来辨别是否购买的是真产品,等于变相的提高了使用成本。“同样都是膜,不如买贝卡尔特等这些刚进入中国的知名品牌,这样对于我们车主来说,省心还省事。”
[温馨提示] 如何辨别优劣防爆膜
怎样辨别好与不好的防爆膜呢?据专业人士介绍,优质防爆膜光泽度好,透明度高,摸上去表面光滑,闻起来没有异味;劣质膜则很软很薄,缺乏足够韧性,没有光泽,表面粗糙,而且易起皱,由于添加了苯和甲醇等有机溶剂,阳光照射下会发出明显异味。另外,购买时可要求销售者当场做打击实验。
目前,国际窗膜协会公布有防爆膜资质的生产商仅11家,分别是:加拿大ACE(福瑞达)、以色列Hanita、德国Hanverkamp、3M、贝卡尔特、麦迪克、FTI、强生、obalPET、美国CP(龙膜)(包括Vista和龙膜两个品牌)
但本报提醒各位读者,在挑选膜的时候尽量不要挑选3M等大众知名的品牌,因为目前这些品牌的假货在市面上比较众多,消费者如果要选择的话要选择一些目前还仍然小众的汽车贴膜,如贝卡尔特等。
本报下期将全面告诉消费者如何挑选一款适合自己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