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晴隆二十四道拐+六缸切诺基+宾得645N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09年09月03日11:14
来源:《4x4四驱志》 作者:PETER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抗战的历史,常常都会提到史迪威公路(STILWAY ROAD),这条以美国将军史迪威命名的中国公路,曾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对华物资运输的生命线载入史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一张著名的照片作为历史见证而广为流传,一队由美军十轮大卡车组成的车队正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艰苦缓慢的爬行,将援华物资送往抗日前线。20多个回头弯层层叠叠,由山脚一直盘升到山顶,惊险壮观,俨然是一幅世界公路的奇观。

这张拍摄得非常成功的照片,在美国报刊发布后引起了广泛注意。这张“二十四道拐”的照片已成为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的标志。

  抗战胜利后,很多记者和历史学家希望能找到这个奇异弯道的确切地点,但最终都无功而返,似乎它神秘的消失了。直到2004年一个执着的中国二战史研究者戈叔亚在贵州晴隆发现,它并不在广泛被认为的云南。也许是当时的摄影者对中国的地理并不太熟悉,也许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太引人注意,人们把寻找的目光一直放在云南,没想到它却是在云南的“隔壁”──贵州。

  实际上二十四道拐公路在抗战之前就已经存在,这条盘旋于陡峭山间的公路,当地人称二十四道弯,出晴隆县城南一公里。最初的勘测起始于1927年,1935年开始修建,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不过限于当时的施工水平,路况极差,路陡弯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加上当时汽车制造水平并没有现在汽车完美的刹车性能和方向助力,稍不留神,汽车就会滑出道路,车毁人亡。这段公路总长只有4公里,原有24道拐,当地人称24道弯,而在国外都称21道拐。原来1943年援华美军1880工兵营进驻晴隆,奉命扩修和维护这条公路。用水泥和五面石加固公路,并取消了弯道急陡的第21、23两拐(这点在那张历史照片上看得很清楚),而第24拐在当时的拍摄点跟本就看不见。我曾经在原拍摄点,只有趴在地下,头探出悬崖边才能看到这最后的第24拐。所以你要在国外的网站上搜寻24道拐的信息,一定要输入“21 curves”。1954年,在二十四道拐的临近坡面新设计了一条6公里较缓路面,作为320国道的主道,在二十四道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现在二十四道拐,除当地司机和专门来看二十四道拐的人,已经很少车辆到达了。二十四道拐作为二战文物得到了政府的保护。

  我曾经2次路过晴隆,9次上下24道拐。其中2005年拍摄夜间的二十四道拐,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总不能忘怀。当时位于二十四道拐坡顶有家二十四道拐酒家,店主人是晴隆中学的李老师。站在屋顶的平台上,二十四道拐就在脚边,山脚下的梯田也是一览无余。二十四道拐确实独一无二,曲折蜿蜒,令人遐想,上下驾车一趟会有了更深的体验。当年拍摄那张著名的历史照片的地点就在对面山崖的顶端,高约超过千米。现在二十四道拐的照片很多。怎样才能拍出新意?

  摄复印件身实际上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我和同行的Jundon讨论的结果,决定就在当年历史照片拍摄的同一拍摄点,同一视角拍摄,不过我们选择在夜晚拍摄,利用车灯光的轨迹,描绘出二十四道拐的壮观和蜿蜒曲折。经过必要的准备,我们在傍晚出发去拍摄点,由李老师的爱人给我们做向导。去崖顶并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径。车只能开到半山腰的小村庄,我们带上器材箱和三脚架在向导带领下向崖顶进发。实际上李老师的爱人来这里的次数也不多,加上天黑,我们很快就迷路了。面前尽是1米多高的梯田围坝,我们只能将器材先递上去,手脚并用爬过层层梯田。虽然三月贵州的晚上气温还是很低的,但我们还是大汗淋漓。几百米的高度,我们竟然爬了几个小时。当我们登上最后一道山坡,绝壁临顶,二十四道拐就在我的脚下,构图完美。

  夜间拍摄需长时间曝光,数码相机会产生严重的噪点。无疑只有胶片相机才能胜任这样的拍摄任务。我们带的是宾得645NⅡ,45mm广角镜头,选用柯达100VS 120反转片。我们在崖顶找到一小片平地,离悬崖边只有三十公分。架好三角架支上机器。这时天开始起雾。薄雾随着清风慢慢飘过我的身旁,这时B+M保护镜帮了我的忙。但很快发现过往的车都沿着320国道走,根本没有车走24道拐。这和我原本设想的完全不一样。最后的决定是,我驾驶我们的切诺基去二十四道拐上下漫行,以划出光迹,Jundon留在崖顶控制机器,要曝光两张(一是保险,二是我们每人都能有一张底片),每次曝光30至40分钟。这时气温已经很冷,手都冷得麻木了。我把冲锋衣留给了Jundon,驾车下山,就这样,我在二十四道拐上以20公里时速上下共走了六趟,终于完成了拍摄。这时,已是下半夜3点多。李老师的爱人从山下的村里找来了老乡,帮我们将器材背下山,此时的我们确实已经筋疲力尽了。

  底片冲出来经电分的效果相当不错,蓝蓝的山峦,橙色的光轨,完美的刻画出二十四拐的轮廓,连旁边的320国道也清楚的表现出来,路旁的行道树也在车灯的照射下历历在目,而二十四道拐酒家就在我的平视的视野里,灯火辉煌。这是一次难忘的拍摄经历。我们都沉静在创造的快乐中。


  此行座驾----六缸切诺基

  说起切诺基,玩越野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很多人的第一辆越野车就是切诺基。比起当时北京国产的212,已经有了些优越感,尽管不少是两驱,不带“小DD”的切诺基。后来不少被改装前桥,将“伪四驱”变成了真正的四驱车。当时大部分的切诺基都是直列四缸,六缸切诺基很少,也很贵。其发动力强劲有力,190HPS推动只有1.6吨的切诺基绰绰有余。加速性很好,有些人甚至用六缸切诺基和轿车比加速。这款以印第安部落“切诺基”命名的吉普车,代表了80年代最先进的越野车设计和理念。并作为中国汽车第一家合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组装和销售。曾经给中国早期的越野者带来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快乐的时光。

  2002年买下这辆车时,已经跑了17万公里,是93年的车。惊叹那时的车,已经是电喷了。对于六缸切的改装,大致分两类:竞技型和穿越型。而这辆车的改装是结合两者的特点,完全自行设计制作的。悬挂的改装基本是三英寸举升套件,用的是ARB的OME,后钢板还增加了一片原装加页。配了两套轮胎,一套31x10.5R15倍耐力蝎子胎用作旅行,一套31x10.5R15 SIMEX泥地蜈蚣胎用作比赛。后保险杠用的是ARB,油箱+备胎+48寸快速千斤顶,适合长途旅行使用。侧杠是自己设计的,主要用于侧面使用快速千斤顶,以前也用过原装的侧杠,不结实,越野时常被顶弯,所以后来索性设计成弯的,可最大限度的提高通过性。最有特点的是前保,这完全是用钢管和标准弯头焊接制成,安装绞盘的同时有很大的接近角,完全适合竞技时使用,尤其是“下巴”处的弯头设置,在“啃土”时还可减少阻力,相当于进一步加大了接近角。

  这辆车曾参加过多次比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伴随着主人旅行,西至阿里的古格、北至满洲里、南至老挝万象。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在阿里无人区,涉水时把缸垫冲了,在没有备件的情况下,用红胶把缸垫缺口补上,拔掉了一只缸的缸线使其中一个缸停止工作,用五个缸从阿里开回了杭州。

  采风利器---宾得PANTAX 645NⅡ

  1988年宾得在645的基础上推出了645N,最大的改进加入了自动对焦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台中画幅自动对焦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同时推出的还有5款AF镜头。 终于可以像用135单反相机那样使用120相机,很受摄影师的欢迎。645N获得了当年的格林披治大奖,TIPA欧洲最佳专业产品大奖和EISA欧洲最佳专业相机大奖。 645NⅡ是645N的改进升级产品。

  宾得645N采用其原创的SAFOXIV相位侦察或自动对焦系统。配合高素质镜头和3枚以H型排列的光敏电阻。无论是垂直或水平形态的主体景物都能获得准确对焦。并有2种对焦方式。3点式的自动对焦适用于画面上较大范围的对焦,如风景。重点式自动对焦,适宜为画面上较细小的主体对焦。除单幅模式还有随动模式,可用于运动物体的连续摄影(每秒2幅)。就算在使用非自动对焦的镜头时,645N也能提供合焦提示,这无疑对手动镜头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645N的测光系统准确,包括双幅6组面测光,点测光和中央重头测光。并有自动包围曝光功能。可在±3EV范围内按补偿级段(每级1/3EV)曝光3张,以在复杂光线下涵盖正确曝光。645N带有曝光记忆锁。另外645N的资料打印功能也很有特点和实用。经过7颗LED扫描可在胶片的空白处打印出包括格数、快门速度、光圈、曝光补偿、测光模式以及镜头焦距。645N的胶片盒在中途不可换,却带来重量上的优势,取景器可以做的更细小。645N可以拍摄16张120胶卷和30张220胶卷。作为120自动对焦单反相机还有玛米亚645AF,CONTAX645以及绿莱6008AF,而645NⅡ最具性价比。

  宾得PANTAX 645NⅡ使用心得:

  如果是拍风光片,这是一部完美的机器。宾得PANTAX 645NⅡ具有120系统中最好的AF性能,大而明亮的取景器,反光板预升功能可将机震降至最低,齐全的镜头系统,丰富的拍摄资料记录功能,最方便获得的普通5号电池供电,而且非常省电,似乎是专为野外工作而设计,最为难得的是由于设计时省去后背而缩小了体积,使其一改120相机的笨重和操作麻烦,完全可以当作一部135单反使用,操作快捷而方便,至今都是我旅行摄影中使用最多的主力机型。

  据官方资料,宾得645NII利用铝合金铸制成了坚固的机身,外壳再以高强度碳纤维涂膜保护,以适应摄影者创作旅途中时常遇到的冲击颠簸及磨损,日旭光学株式会社的技术部门为此特别进行了高强度的恶劣环境试验,使其成为一部不折不扣的野外相机,不娇气,抗造,正是我想要的。

  我喜欢拍摄一些弱光下的风景,这使得我一直在使用胶片,目前数码相机在长时间曝光的噪音控制依然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专业反转片的色彩,也是我依然使用胶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每次的驾车旅行,常常出现在眼前的美景来的是如此突然,宾得645NII于是成了我不二的选择,在抢光线时一点也不输数码单反。

  我为这套系统配置了 FA 33-55mm/FA 75mm/FA 150-300mm这三支镜头,基本上从广角到长焦都齐了。

  这款相机2001年10月推出,2002年在中国上市,今年年初得到消息,将于2009年9月停产,在如今数这个数码横行的时代,算是宾得645系统的收官之作了,据说明年将推出宾得645D,拭目以待,也许我会将这台645NII一直用到胶片停产吧。

  

(责任编辑:贺宁)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