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中国汽车加速篇 马纯济中国重卡“破局者”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09年10月15日19:12
来源:《中国商人·汽车人》杂志 作者:郭博

  自2000年从济南市委副书记任调任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以来,马纯济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当年亏损的企业,更是中国重卡市场的格局。

  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在中国重汽内部,员工对马纯济的称呼都是“马书记”,而不仅仅是马董事长,这个爱把企业称作“家”的山东汉子,用自己平和的笑容诠释着他在中国重汽9年来不仅改变这个企业,更由此改变中国重卡市场格局的历程。

  2000年8月,时任济南市委副书记的马纯济正在日本洽谈项目,突然接到市长谢玉堂打来的电话,说是有重要的任务需要他立即回国。令马纯济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急切的电话成为了他人生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一个月之后,“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马纯济来到了破旧的中国重汽,兼任中国重汽的党委书记、董事长。

  也是从这一刻起,作为企业家的马纯济开始为人所熟知。2000年时的中国重汽面临的困境与多数国有企业类似,这家成立于1956年的前济南汽车制造厂,在1984年因为引进斯太尔项目一度被命名为“第三汽车制造厂”,并与重庆红岩和陕西重汽等组成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

  但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彼时的中国重汽却面临着138.49%的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累计亏损83亿元,10万多名员工在长达13个月的时间内领不到工资。2000年12月28日,经朱基、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4位总理、副总理同意,正式批准《关于重汽集团下放山东部分分立重组破产方案的编制》。

  马纯济来到中国重汽时就是要收拾这样的局面,如何将这个濒临破产、亏损80多亿元的企业盘活,刚刚开始适应企业速度的马纯济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在分析中国重汽濒临绝境的原因时,马纯济发现,中国重汽出现的种种困难,除去国家紧缩银根的骤然降温之外,还有包括企业自身盲目扩大搞集团合并、偏离自身的发展方向等诸多原因。

  当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分流这家老国企近10万职工,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重组方案,重汽要将7万人减少到两万人。开始时职工队伍很不稳定,随着生产的恢复更增加了减员的难度。在研究减员分流的党委会上,马纯济动情地说:“重组无情党有情,企业破产,党组织不能散。我们要带着感情分流员工,人员不能一推了之,工龄不能一卖了之,饭碗不能一砸了之。国有企业的员工多年来与企业同生死、共患难,下岗本身就是他们为国家做贡献。职工上有老、下有小,有的一家几代人都是在重汽工作,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指导下,此后又经党委细致的工作,才有中国重汽生产经营的迅速好转。2001年,马纯济紧紧围绕生产经营、改革重组、对外合作3条主线运作,使中国重汽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都逐步走向了正常的轨道。一年卧薪尝胆的努力,补交了全部的养老保险费,补发了离退休人员工资9000余万元,归还职工集资债券、职工医药费1亿多元,还斯太尔项目贷款1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重型汽车销售量达到全国第三位,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在90%以上,实现了当年持平的目标。

  到2003年,中国重汽最高月纪录已超过改革重组前一年的产销量,各项经济指标连续两年翻番增长。2004年,中国重汽又实现了超过50%的增长速度,整车产销量也由重组当年的7000辆增长到45000辆,4年增长了6倍多,成为世界重卡工业发展最迅速的企业。

  在迅速进入一个企业管理者角色的过程中,马纯济开始注意到,中国重汽从建厂到重组之前的40多年间,竟然没有一项国家专利;在引进斯太尔技术的17年间,竟然没有开发出一款新车型。当2003年中国重汽与国际重卡巨头沃尔沃合资谈判时,马纯济发现对方竟然拿出了一张长达一米多的知识产权清单。

  应该说从这时期,对技术和自主专利权的掌握成为马纯济着力为企业打造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原重汽的一分为三,斯太尔的技术与品牌也被人为地一分为三,市场上同质化产品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重汽那时在市场的竞争中已经没有任何优势。”马纯济如是说。

  痛定思痛,马纯济将核心技术的提升及新产品的开发放到了公司的战略高度之上,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推出了以“技术、机制、管理和企业文化”为核心的企业“四轮驱动”创新工程。马纯济以自己的大智慧推动着中国重汽由困境走向了新生。

  也正是遵循这样的路子,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重汽已累计申请专利1090项,其中授权专利940项,专利数量持续保持全国汽车行业第一的地位。2009年4月29日,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是落户中国重汽,成为惟一一家国家级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甚至2009年7月15日,德国曼(MAN)汽车公司斥资60.48亿港元(约合53亿元人民币)入股中国重汽,取得其25%的股权,并签订了具有排他性的一系列技术合作协议当中,也可看到马纯济为中国重汽打造的这种能力的作用。

  当曼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参观了豪沃A7重卡的驾驶室后,他说出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不愿意与能开发这样驾驶室的企业竞争,我们更愿意合作。”

  这样的技术功底加上马纯济对内部生产管理流程的再造,包括引入软件公司的合作,以及对销售和服务网络的提升,换来的结果是,仅仅8年时间,中国重汽就已经从当年亏损额超过资产,年产不过7000辆重卡,发展到年产过10万辆重卡,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已经稳居重卡行业前3名。

  因此,即使面对去年以来金融危机下中国商用车领域的几乎全军覆没,中国重汽的销量也仅仅微幅下滑,2009年进入下半年,随着中国经济回暖迹象趋于明朗,中国重汽又再一次率先复苏。

  根据中国重汽集团公司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报送的8月份数据显示,集团公司8月份实现产量为9236辆,销量为9337辆;1-8月累计产量为8.42万辆,同比下降1.04%;累计销量为8.7万辆,同比增长1.69%。从8月份的数据看,环比增长态势明显,复苏趋势明朗。

  对此马纯济认为,经过8年的改革重组,中国重汽集团具备了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优势。在这8年里,中国重汽始终坚持技术领先战略,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改投入,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些最终成为如今中国重汽国内重卡行业第一、国际排名前三的实力基础所在。

  

(责任编辑:王慧芳)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