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商业车险和交强险业务纳入统一的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简称平台)进行管控,这个平台自今年7月25日实行,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简称同业公会)冀望它能规范车险市场。然而,平台运行后,一些像单耀明一样的货车车主却发现,他们的“非营业”用货车,只能按“营业”用货车投保,保费因此上涨了约1倍。
多名车主遭遇保费上涨
单耀明投保的两辆货车,上一年都以“非营业用”车投保,保险公司根据的是车辆行驶证上登记的使用性质。今年8月和9月,车险代理机构却告诉他,今年续保两辆车都只能按照“营业性货运”车辆投保,这意味着车险上涨约1倍。其中沪AK牌照车,去年交强险为1155元,今年为2070元,去年商业险为3381元,而今年是8299元;另一辆沪AD牌照车辆情况也类似。
单耀明说,当时他向车险代理机构咨询,得到的答复是,车辆按照什么使用性质投保,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都要通过平台查询,而平台显示,他的货车必须按照“营业用”车投保。单耀明随后又咨询了其他保险公司,均得到一致答复。“不得已,只好先按营业用车投保。”他说。
根据他得到的解释,单耀明认为,是平台的错误认定导致保费不合理上涨,于是他向各个部门投诉,“可是至今没人给一个合理的说法。”
早报记者就此咨询了多家保险公司业务员,人保财险一位业务员说,车辆按照什么使用性质投保由平台说了算,今年许多货车都遇到同样的问题,但也有少量非营业用车依然按非营业用投保。
使用性质为何改变?
平台上线后,一些货车的使用性质为什么发生“改变”呢?
平台所收集的车辆使用性质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和陆上运输管理处。其负责人告诉记者,车辆使用性质由车主在公安机关登记时自行申报,只要车主不更改,公安部门的数据便不做更改,这个数据在传输给平台时也是一样。
同业公会信息技术部主任查卫东说,在实际中,保险公司为了防止有的车主为降低保费,将营业用车登记为非营业用,因此,除参考公安部门的车辆数据外,还要看车辆是否属于专业运输公司等信息。为了规范车险市场,对有营业倾向但可以按照非营业性投保的车辆,平台会向保险公司提出警示。他还说,平台并不界定车辆使用性质,因此问题不可能出在平台上。记者就此咨询了单耀明投保的大地保险公司,负责人陆先生说,保险公司只是从代理公司接单,而一辆车根据什么使用性质投保,平台有统一的标准。
同业公会查卫东解释说,这是保险业务员对平台理解有误,“在对他们进行如何使用平台的培训时,可能没有认真学。”他表示,他们将对投保人的投诉进行调查并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