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城市交通拥堵让自行车价值的曲折回归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01月25日06:53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夏命群 郭鲲

   曾几何时,自行车是一个殷实家庭的象征;曾几何时,长安街上的自行车如同潮水一般在一个个红绿灯之间涌动……然而随着机动车的增多,公交地铁的发展,自行车渐渐被边缘化。2009年随着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突破400万辆,“低碳、绿色出行”的主张开始呼之欲出,差点儿被遗忘的自行车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过往

  与缝纫机手表齐名“三大件”

  1月23日上午,天气晴朗。老周习惯性地推出了锁在车棚里的“永久”牌自行车,蹬着踏板,上路。

  这是老周的第四辆自行车,车如其名,它跟腿似的,永久地长在了老周身上,10多年来一直没有换过。不论去哪儿,无论路途长短,他都骑着它,一路同行。只是,与他当年同骑自行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物是人非。

  老周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说起自行车的过去,他如数家珍。

  1961年,7岁的老周开始学骑自行车,并且拥有了人生的第一辆自行车,“那种大轱辘的,24式的,很破旧,锈迹斑斑”。现在看来,那是一辆破败不堪的自行车,但在当年却着实风光了一把。老周每天都骑着上下学,因车后座能载人,总能吸引好多小伙伴搭车。

  老周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自行车是短缺产品,主要有“飞鸽、永久、凤凰”三大品牌,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自行车一度与缝纫机、手表齐名统称家庭“三大件”。

  -发展

  每户至少有两辆自行车

  在自行车的年代,大街上几乎没有小轿车,马路上奔跑的基本都是自行车。而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自行车迅猛发展,数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

  老周也说,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当时刮起一股自行车旋风。每个家庭,都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目标。“像现在结婚要组奔驰宝马豪华车队,那时候谁家结婚,能够组一个5辆自行车以上的自行车队迎娶新娘,也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

  1963年,老周拥有了第二辆自行车。“这次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156元。”老周回忆说,当时还需要用票证才能买上,相当于当时普通家庭5个月的收入,“着实心疼了一把”。

  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自行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物件,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辆,自行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工具。“街坊邻居的,谁家遇上急事,相互间借个自行车用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难开口。”

  老周的家里也是一样,只要是上班、上学的,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来来去去。

  -高峰

  每天六成市民选择自行车

  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原副局长段里仁教授有着北京自行车发展的完整数据。

  “北京自行车拥有量增长率有三个峰值,分别是1981年、1985年和1988年。”段里仁介绍,1981年全市自行车突破150万辆;1985年达到280万辆,比上一年猛增8万辆;而1989年自行车数量已经突破了400万辆。

  “到80年代中后期,骑自行车已经不再是什么风光的事情了。”老周说,每天上下班要骑一个多小时,到冬天的时候,戴再厚的手套都觉得手冷。80年代的长安街上,遇到早晚上下班时,自行车就像潮水一样,从一个交通灯涌向另一个交通灯。

  根据数据统计,在1986年,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60%的峰值,每天有六成的市民出行都是依靠自行车完成的。

  “大家为什么都选择骑自行车呢?”老周认为,一方面是当时的公交车和地铁线很少,早上上班赶时间不愿意换乘、等车耽误事,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大家都不富裕,如果坐公交和地铁,一个家庭一个月要多支出10多块钱,相对当时的收入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网友热议

  爱她,就送她 一辆自行车吧

  “当汽车越来越横行,当单车越来越衰微,当生活越来越拥挤,当爱情越来越空虚,你是否渴望回到17岁,听着那首熟悉的《单车恋人》,让长发随耳边的煦风轻轻颤动。爱她,就送她一辆自行车吧,与你相爱的人,一起出行。”

  网友“蓝烟”一篇名为《爱她就送她一辆自行车吧》的帖子引起网民热议。大多数网友认为,骑自行车出行,或者送爱人一辆自行车,是件浪漫的事情。

  自行车, 爱你真的好难

  “好像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城市就不属于我们了。钢筋混凝土的摩天大楼组成的城市森林,早已成了汽车的天下。四个轮子成了城市的主人,我们则像是寄生者,在钢铁生物的躯体内依赖着寄主,双脚像是备用轮胎一样被收藏在车厢里,只能透过车窗观望外面的风景,却完全触摸不到这个越来越高越来越快的城市。”

  这是当下一位网友的自白。面对北京400多万辆机动车,每天还有1000多辆的小轿车的增速,想要重新骑回自行车也面临着众多难题。

  -没落

  “骑自行车看起来很掉价儿”

  90年代中期,私家车开始逐步进入一些富裕家庭,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段里仁教授介绍,1993年,北京市自行车拥有量突破600万辆大关,此后北京市自行车拥有量的增势就明显减缓,自行车的出行比例也逐步下降。1990年自行车出行比例还能在全市交通出行量中占57%,以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就只有40%了。

  “当时有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觉得骑自行车是一件很掉价儿的事情。把原本应该好好传承下去的环保出行方式给扼杀了。”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是名坚定的自行车族,从小到大,他一直坚持步行、公交和自行车出行。

  “领导坐专车,大款开小车,小款打出租,好单位有班车,最后只有穷学生和平头老百姓骑自行车了。”郑也夫教授说,有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但当他骑自行车到钓鱼台国宾馆大门时却被门卫拦住,原因就是宾馆内没有自行车停车位,如果非要进入,首先必须把自行车放到外面。

  段里仁教授认为,除了社会认知的变化外,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的下降是城市机动化的必然结果。“我们过去公交、地铁不发达,自行车远程出行比例过高,本来就是不正常的。当公交、地铁开始迅速发展,小汽车也开始进入家庭,大家必然会选择更加舒适的出行工具。”

  -回归

  交通拥堵使人重新想起自行车

  根据交通部门统计数字,从新世纪开始到2009年的这10年,是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急速下降的10年,2009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仅有20%不到,比2000年减少了一半还多。

  在自行车出行比例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北京市开始面临着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和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两大问题的考验。“1998年、2001年最明显,当时我们盼到一个蓝天那真是会觉得非常高兴。”全国政协委员、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介绍,随着机动车的大幅增加,北京市1998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只有19%。

  而到2009年12月,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突破了400万辆大关,据专家解析,如果以车长4.5米、车宽1.7米的普通桑塔纳轿车为例,400万辆车首尾相连,长度可达到1.8万公里,几乎可绕半个赤道。

  而如果按环线来描述,北京二环路全长为32.7公里,双向共6车道,若按照一辆小汽车4.5米长计算,二环路全排满可容纳近4.36万辆车,三环路可容纳6.4万辆车;四环路可容纳约11.61万辆车。3条环路排满也只能容纳22.37万辆车,仅占400万辆的5.6%。这意味着,北京市每100辆车中如果有6辆车同时上了这3条环路,3条环路就将处于瘫痪状态。

  自行车出行比例不能再下降了!众多环保领域和交通领域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有切肤之痛的普通老百姓也用行动表明了态度。

  家住南二环的老黄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开始了自己的自行车回归之旅。在买车前,老黄一直是骑自行车上下班。2006年,老黄买了一辆轿车,告别了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历史,但从此却麻烦不断,不是经常上班拥堵,就是路上出现剐蹭。2008年奥运期间,老黄响应政府号召,再次回到了公交+地铁+自行车的出行方式。

  

(责任编辑:马中强)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