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堵城”之忧,与日俱增。今日,华南理工大学将举办“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对策国际研讨会”,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以及国内的10名交通领域专家,为广州治堵“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昨日,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中山大道BRT系统,并走访了广州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和广州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中心。
“广州是时候探讨收取交通拥堵费的问题了。”对于治堵高招,多位专家均提出,除了最大限度拓宽道路资源外,广州可以借鉴国外先行城市的经验和教训,再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收取交通拥堵费作出可行性的探讨。据悉,这个问题将成为今天研讨会的重要主题。
专家实地考察大巴被堵路上
昨天,前来参加“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对策国际研讨会”专家们,提前对广州的交通现状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昨日上午9时许,专家乘坐的大巴从东方宾馆出发,前往天河南二路的广州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谁知大巴进入环市路东行后没多久,过了电视台路段即遭遇了“例牌”的拥堵。
正值早高峰交通繁忙时段,环市路上车龙首尾相接,但有心急的车主见缝插针,不时在车龙中左穿右插,导致交通秩序更为混乱。来自英国的交通专家Hassett先生看到这个场面有点意外,他说,在伦敦车主们都会遵守道路交通规则,这种乱穿插现象不会出现。如果所有驾驶员都能自觉,相信广州的交通会有更大的好转。
据记者观察,昨日大巴沿环市路走走停停,平均时速无法超过10公里。过了天河立交进入天河路后交通才有好转。从电视台至动物园南门路段平时大约10分钟的车程,昨日考察团的大巴走了20来分钟。
进BRT站台体验普遍印象良好
在走访了广州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后,专家们乘车进入中山大道BRT通道,抵达岗顶站后进入站台亲身体验。在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后,专家们饶有兴趣地拿起相机,对着进站的BRT车辆一阵猛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位专家对BRT普遍印象良好。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交通专家李·穆尼克在岗顶站走完一趟后说:“广州BRT挺好,美国也需要BRT。”他认为,BRT不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专利,发达国家也要引进BRT,尽管美国有着发达的铁路线网和强大的运载能力,但毕竟无法实现城市内的短途对接。
华南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与物流技术研究所所长徐建闽教授表示,广州的首条BRT线路选在中山大道上,这条线路的容量已经非常饱和。“可以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繁忙的BRT线路。就像一个人能挑100斤,结果让他挑了150斤甚至更多,其实这个容量已经相当于地铁的容量。”
CharlesKomanoff先生是一个能源经济学家和政策分析家。尽管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对广州的印象非常深刻。“感觉广州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但的确比较塞车,很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CharlesKomanoff先生称,交通拥堵是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关键是如何寻找一种创新的解决方式。
专家认为有必要探讨收拥堵费
“越来越多的小汽车进入家庭,广州的交通堵塞严重,尽管交通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交通问题仍然很严重。”昨天,徐建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市近几年花重本治堵,但中心城区的拥堵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对于交通治理这个系统工程,徐建闽建议,在管理措施上应该“软硬兼施”。除了最大限度地拓宽道路资源外,可以采取限制上牌等措施对汽车总量加以控制,也可以借鉴国外部分先行城市的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试行单双号限行、收取交通拥堵费等软性措施解决资源分配问题。
据了解,收取交通拥堵费这一治堵手段,目前在国内各大城市中尚无先例。“其实,不少城市已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广州也是时候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了。”来自香港的交通专家施细时博士如是说。据悉,在今天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将重点针对“收取城市交通拥堵费”等话题进行探讨。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陈洁娜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符超军
纵深一研究报告指出———
广州交通拥堵源于六大困扰
南方日报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与物流技术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广州市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道路交通建设,但仍然不能实现交通设施供应能力与交通需求的基本平衡,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交通量已达到饱和或超饱和状态,高峰期内车辆行驶速度缓慢、交通秩序混乱、交通堵塞严重。
据调查,至2009年11月底,广州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133万辆,平均每日上牌接近600辆,今年汽车新上牌总数预计超过20万辆。全市小客车保有量预计接近110万辆,同比增长17%;而交通基础设施供应则增速有限,2009年多数道路工程处在施工阶段,相对集中的迎亚运工程进一步削弱了道路网络的容量;公交运力基本没有增加,导致公交在与小汽车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交通供需严重失衡,车多路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广州市区道路时空拥堵范围不断扩大,进城道路潮汐现象严重,环城高速公路以内(以下简称主城区)到处塞车,给市民日常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1.高峰期进出城道路拥堵,潮汐现象明显
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跟不上城市拉开的步伐,主城区的功能过分集中,高峰期间进出城交通潮汐现象明显,双向交通量比例接近2:1。
进城道路(东部的黄埔大道、中山大道,西部的珠江隧道、金沙洲大桥,北部的增槎路、机场路、白云大道,南部的东晓路、洛溪大桥)在高峰期间处于长时间的拥堵状态。
2.高峰期天河干道车速缓慢,接近瘫痪
主城区内道路交通需求增长8.5%,但道路容量却降低16%,打破了原本已经脆弱的供需平衡状态,道路交通拥堵迅速扩散开来,主要道路的车速普降30%左右,拥堵的时间也有所延长,高峰时段跨越2—3小时。高峰期间主城区干道平均车速为18.7公里/小时,低于国际公认大城市交通拥堵警戒线20公里/小时。其中拥堵路段总长较上年增加14.3%。
据报告介绍,高峰时段天河中心区几乎所有主干道都低于20公里/小时,干道车速仅维持在15.9公里/小时,较2007年(33.4公里/小时)下降47.6%,基本接近瘫痪。其中天河路、黄埔大道等东西向主要干道的车速不足15公里/小时。
3.番禺至市政府花90分钟,比去深圳还慢
从调研结果看,市民晚高峰平均出行时间从2007年的48.6分钟增加至62.5分钟,平均增加近14分钟。乘坐公交车经由天河地区的市民,出行时间增加幅度更是超过了24分钟;处于南拓发展地区的番禺华南板块,到市政府区域的出行时间约90分钟,比到深圳的时间还长;东进发展地区的东圃地区到市政府区域约80分钟。
4.地铁运力不足,三号线每平方米挤9人
除地铁四号线外,其他轨道线路高峰基本全部饱和。尤其是轨道三号线仅3节车厢,单向最大运输能力为1.42万人次/小时,考虑现状高峰小时内部客流的集中程度(超高峰系数),高峰时间三号线运力饱和程度达151%,车厢内每平米平均超过9个人,拥挤严重。
5.常规公交车速缓慢,车厢拥挤不堪
2009年新七区常规公交保有量为8886辆,相比去年减少了近500辆车,而日客运量较比去年略有增长,几乎每辆公交车都拥挤不堪,车内环境也因此恶化;受道路交通状况影响,高峰时间常规公交平均车速仅为13公里/小时,基本与自行车速度相同;部分站点候车条件很差,人流车流混杂。
6.出租车辆运力不足,“打车难”未解决
2009年新七区出租车运营车辆数为17821辆,基本与去年持平,日客运量超过180万人次/日,考虑到道路拥堵加剧,交通延误增加,估计2009年出租车周转能力下降8%,高峰时间打车困难程度较2008年增加,晚高峰下班时间要等候20—30分钟才能打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