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国内重型车业界还在探讨中国重汽与曼的合作对于国内市场的影响时,中国重汽国际化步伐迈得更快了。在8月21日的中国重汽2009年“亲人服务”大会上,中国重汽总裁蔡东向本报记者表示:“与曼的合作对于中国重汽拓展海外市场很有益处。
作为重型车领域的领军者,中国重汽集团在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从2001年开始,每年以平均40%的速度递增。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全年重卡产销超过11.2万辆,依然保持了15%的高增长率。今年前7个月,在全行业下降20%的情况下,中国重汽完成销量77655辆,同比增长2.31%,工业增加值达到32.32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24%,位居全行业第一。
除了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之外,中国重汽在近几年从没有放弃开拓海外市场的脚步。其重型车出口量,由2003年的48辆增加到2008年的1.6万辆,5年间翻了300多倍,并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重型车出口商。不过中国重汽并没有停下脚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德国曼公司合作之后,中国重汽已然将自己摆在了全球竞争的舞台上。
技术全球同步
中国重汽与曼的合作协议中,曼同意将其TGA平台上的全套产品提供给中国重汽,其中包括零部件的研发、车桥、从中卡到重卡共10种前轴、后驱动桥9种、分动箱4组,能够衍生的车型达到4563个。同时,TGA平台上欧Ⅲ、欧Ⅳ和欧Ⅴ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也纳入到合作协议中。
据蔡东透露,这次与曼的合作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与谈判,而谈判过程中的焦点就是发动机零部件开发。经过多次的讨价还价,最终曼同意将其发动机44个部件的图纸及试验规范都提供给重汽。这使得原本就在技术消化和自主研发上颇具实力的中国重汽如虎添翼。
这次引进的TGA平台是曼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新一代技术平台,国产化之后将使得中国重汽的技术实力基本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形成排量从5L到12.5L,功率从150马力一直到600马力的发动机体系。而且,在未来7年中,无论曼对TGA平台做出何种升级或改进,都会同步提供给中国重汽。
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重卡企业还采用上世纪80年代技术为主的斯太尔平台,虽然成本有优势,但是凭借其落后的技术含量来开拓海外市场实在行不通,尤其是一些成熟市场的排放要求已经达到欧Ⅳ甚至欧Ⅴ的水平,而国内的大部分国Ⅲ发动机还只是从国Ⅱ的发动机改造而来,假如想继续提升,其基础平台已经无法承载。
有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中国重汽已经在逐步淘汰斯太尔平台上的部件:“除了发动机之外,其余部件基本都淘汰干净了。今后,中国重汽将基于曼的TGA平台来搭建崭新的产品阵容。”
分析人士认为,经过这次技术升级,不仅解决了中国重汽今后10至20年的技术支撑,还将提升中国卡车行业的制造技术,为中国卡车业与国际巨头间的直接交锋奠定基础。
治理体系接轨
在面向全球市场国际化的过程当中,中国重汽一直走在前列,但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在国内已经成为最大的重卡出口企业,但其产品也只是在中东、非洲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完整的销售、备件和服务体系,而目前这种能力是无法面对全球化竞争的。
此次与曼的合作,除了曼平台上的产品可以利用中国重汽国内的网络进行销售外,中国重汽的产品也可以通过曼在全球的渠道进入海外市场,这将对中国重汽开拓国际市场带来巨大的好处。
现在中国重汽最担心的是整个治理体系的衔接。目前国营企业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国际化运作的人才。不仅仅是派人到国外卖车,建网络需要适应别国的文化,就是从内部治理而言,也需要更多国际化的人才。
分析人士指出:“我们并没有建立起基于我们自己文化的一套治理体系,我们现在所有的治理体制是模拟外国人这套体系在做,所以中国人在做的时候往往就会水土不服。”
这种观点与蔡东不谋而合,他认为既然要用欧美的治理体系来运作,就需要有外方的人来参与治理,通过从生产方式到治理方式的导入,使公司的整个治理,非常是品质治理有所提升,“让中国生产的卡车部件组成,能够和欧美做的一样,一致性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据悉,今年10月份左右,曼会向中国重汽派驻4名董事,其中一名执行董事将成为中国重汽的副总经理,协助蔡东落实产品的国产化工作。除此之外,曼还将向中国重汽下属的发动机公司、技术中央、商用车公司、采购部门和国际销售部门派出相应的专家担任副手,协助中国重汽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海外市场亮剑
在新平台的生产线建成后,中国重汽将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产品的布局。按照蔡东的说法,明年将进口一部分D20发动机装到A7车型的架子上,推向海外市场。
按照中国重汽今后的规划,旗下商用车公司将完全按照曼提供的全套生产线进行生产,打造一款完全是TGA平台构成的产品,而卡车公司将继续应用A7的车型,搭配TGA平台的发动机。
蔡东表示,为了体现出高端产品的价值,届时将会发布一个全新的品牌,只要采用了曼发动机技术的车型,都将放在这个品牌下面进行销售。除了整车产品推向国际之外,中国重汽在发动机等零部件出口方面也有望更上一层楼。了解谈判过程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曼能够把零部件的开发协议都提供给中国重汽,主要也是想从中国得到更低成本的零部件,以降低整车的成本。”
在国际重卡的成熟市场上,曼与奔驰、沃尔沃等国际重卡巨头的市场份额一直比较稳定,但是成熟市场对于价格也比较敏感,只要能拿到低成本的零部件,曼就可以降低售价已达到提升市场分额的目的。虽然这些国际重卡巨头都已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但是像曼这样与中国重汽全方位合作的模式却不多见。
虽然中国重汽几乎是最后一个与国际重卡巨头合作的企业,但经过此次与曼的合作,中国重汽的底气更足了,也有了向海外亮剑的资本。今后,整个中国卡车业要面向国际市场,在全球化的运作环境下操作,中国重汽的这条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