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上期“中国车市加价史批判”报道引发车市巨大反响
■ 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各地消费者纷纷响应本报号召 抵制加价车
■ 浙江、深圳等地工商部门介入调查汽车加价销售
■ 加价行为是车市历史的倒退 是对车市健康发展的践踏和破环
编者按
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名言:哪里有不平等,哪里就有反抗。汽车时尚报:坚决不买加价车,就是对“加价销售”这种不公平的最大反击;
《中国车市加价史批判》反响巨大
广大车主、各大媒体积极响应
在504期的报刊中,汽车时尚报每周新闻调查组经过历时两个月的深度调查后,推出的重磅策划《中国车市加价史批判——结构车市一段倒退的历史》,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车市中剧烈爆炸。
在《中国车市加价史批判》中,我们为广大读者解构中国车市的最大毒瘤:加价提车;我们解构加价提车从“怪象到毒瘤”的三个历史阶段:2003年到2007年的紧俏车型加价销售历史阶段、2007年到2009年的新车加价销售历史阶段、2009年至今由于车市井喷造成的无车不加价现状;我们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春、武汉、南京、黑龙江、天津等多个城市进行调查,调查出还在加价销售的28款车型;我们揭露4S店的四种加价销售操作手法;我们预测:途观将成为加价销售车型终结者……我们掀起:“抵制经销商加价”运动。
《中国车市加价史批判》刊发后立刻在消费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短短三天时间中,已有257位读者打进本报热线电话,热烈讨论中国车市的“加价”毒瘤;同时,各大网络媒体也积极响应,“搜狐汽车”、“凤凰网”、“新民网”、“大洋网”等纷纷转载《中国车市加价史批判》。它的确像一枚炸弹在车市炸响,不过我们却希望它是一枚“聪明蛋”,将“加价销售”这颗车市毒瘤彻底炸掉。
《中国车市加价史批判》引发读者三大讨论
讨论一:为什么说加价史是一段倒退的历史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所谓的专家表示,“经销商加价,这确实是没办法管理的事,这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高额的附加费用确实能快速地提升盈利和现金流,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销商也是厂商的客户,厂商也愿意经销商多赚钱,自己也坐享其成,能赚的钱为什么不赚?”
打进本报热线的关先生也提出这样的疑问:“加价销售,不是有很多专家说这是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决定的吗?这应该是车市进步的标志,为什么你们说是一段倒退的历史呢?”为什么说加价销售是一段倒退的历史,我们同样用读者的话来回答。
上海读者王先生:经销商加价就像当年地主囤米:
“如果说十年以前汽车可以算作是奢侈品的话,那么在十年以后的今天,汽车肯定已不能算作是奢侈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与柴米油盐、自行车没有太大的区别。而经销商对车辆的加价销售行为,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地主的囤米行为:封建时期,地主们为了哄抬米价,联手制造大米紧张的假象,开始囤积大米,从而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剥削、压榨老百姓的目的。就像某位哲人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汽车经销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采取的加价销售行为,这其实与封建时期的地主门攫取老百姓的血汗钱并没有太大不同,所以我觉得你们说得很对,加价史就是一段倒退的历史。
长沙读者夏先生:既然是市场需求 为什么不敢明码实价
很多经销商将加价销售说成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是对供需平衡的调节。那么我想问一下经销商,既然是正常行为,那么为什么不正大光明、明码实价的涨价?为什么在购车发票中没有加价的这部分,而千方百计的将“加价”复杂化,变成是插队费、加装费,甚至是保险费,这一点经销商不能自圆其说。
讨论二:为什么消费者要买加价车型?
本报读者罗先生上周二打进本报热线,表达了它的观点:“既然加价销售不合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消费者去买这些加价车型,肯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这些加价车型的质量要比那些不加价的车型好?”
在打进本报热线电话的257位读者中,其实有大概10%的读者同样持此观点,认为“加价车型肯定比不加价的车型好”,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观点,让当年只有“真正的紧俏车型加价”变成了现在的无车不加价,因为“不加价就不是好车”。在上期《加价史批判》中,本报就阐述过,并不是所有的加价车都是好车,厂家对4S店的“加价提车”采取的沉默态度,甚至人为地进行所谓的“饥饿疗法”、“饥饿营销”,造成“这车很紧俏”的假象,让经销商有借机提价的机会,让消费者产生误区:“加价就好车,不加价就是不好的车”。
汽车时尚报专业版责编朱楠:没有绝对的好车、坏车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车型没有绝对的好车和坏车,更与加不加价无关,任何一辆车都有他的优缺点,怎样选择车型最关键的是它是不适合你,你是不适合它。
讨论三:怎样抵制经销商加价销售行为
国内消费者普遍存在两大弱点:一是盲从,二是软弱,面对经销商的加价行为,消费者难道就不能抵制吗?那么应该怎样抵制?打进本报电话读者为我们提供了以下方法。
北京何先生:成立反加价联盟
前段时间途观上市后,经销商的高额加价不是引起众怒了吗,消费者不是发起了反途观加价联盟了吗。众多消费者放弃购买途观计划,部分准车主要求退订该车型,厂家不是已经有人站出来说话了吗:“上海大众一直反对经销商私自加价的做法。我们不支持这样做,而是希望客户把车订下之后,我们按期按价供货”。对于其它车型的加价行为,消费者也可以成立“反加价联盟”来对抗。
广州李先生:收集证据 向工商部门检举
经销商加价销售涉嫌强制消费,首先是违反了《价格法》,属于价外加价;另外,往往经销商加价不开发票,涉及到偷税漏税,消费者在购车时可收集证据,然后向工商部门、物价局等相关部门进行检举。
成都白先生:坚决不买加价车
抵制经销商的加价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决不买加价车。
全国各地抵制加价在行动
抵制加价 浙江在行动
近日,浙江省工商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汽车销售服务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全面部署开展汽车消费维权专项执法检查整治行动及汽车销售服务行为专项检查,其中有一条就是重点检查汽车销售中是否存在强制搭售保险及其他商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其中加价销售是其重点整顿的目标之一。
知情者透露,目前浙江工商局的这一行动已有斩获。杭州一家某豪华德国品牌4S店就被逮个正着,因加价销售某款SUV而遭处罚。而在另一家日系品牌4S店,工商局工作人员的调查方式更为果断。据现场销售人员叙述,工商调查人员径直进入财务室,强行拷贝了公司销售数据,获取其加价、捆绑销售汽车装潢用品等不合理行为。
抵制加价 深圳在行动
近日,深圳市罗湖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公安部门检查部分汽车市场存在的“加价提车”行为,并作出相应处罚。
深圳市罗湖市场监管分局稽查科科长李广斌表示,汽车经销商针对部分紧俏车型,利用消费者急于提车的心理,加价销售或强制搭售精品等行为,涉嫌违反了 《消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个法律法规以及规定。该部门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汽车销售服务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汽车消费信用体系,促进汽车销售服务企业规范经营行为。
根据此次检查披露,仅对深圳奥德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的不完全统计发现,该公司从2008年9月17日起,到今年4月7日,共计有127台车为加价出售。其中,加价最少的一单为3000元,较为普遍加收价格是在3万~6万元。
抵制加价 我们在行动
虽然目前针对汽车经销商加价行为进行的整治行动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我们呼吁,我们也坚信,在浙江、深圳等地展开的抵制加价整治行动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因为为了车市的健康发展,“加价提车”这个车市毒瘤的确到了应该彻底清除的时候了。
汽车时尚报作为一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我们的《中国车市加价史批判》专题热线将继续开启,我们将继续对经销商的加价行为进行监督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