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汽车行业啥最热?非电动汽车莫属。今夏的上海车展上,很多国内厂家都推出了电动汽车,不少厂家高调宣布,它们的量产电动车将在明后年投放市场。青岛、镇江等一些大中城市先后表态,将在3—5年内让市民开上自己城市生产的电动车。
一夜间,新能源汽车从之前的“星星之火”,一下发展为“燎原之势”。在这轮电动汽车热潮背后,果真是一场即将发生的汽车革命吗?我看未必!
最近,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补贴。但短期看,电动汽车还难以大规模推广,至少有两大原因,一是价格高,二是充电难。拿比亚迪f3DM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来看,可享受到5万元的最高补贴。补贴后售价10万元左右,比汽油发动机F3还要贵出3万多元。解决充电难,就必须建设充电站等配套设施,但汽车企业并不具备独立参与电力投资的资质,这一任务只能由国家电网来承担。在电动车大规模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国家电网愿意轻易投资吗?
另外,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买不买账,也要打问号。电动车是新兴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各生产企业采用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难以用传统标准来进行评价,而新的评价标准和检测体系又未跟进。电动车的性能怎么样,还缺少足够的市场检验,不仅是消费者,甚至连生产企业自个儿心里都没底,这怎能不让人望而却步?
实际上,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只是“虚火旺”。权威部门测算,综合各地新能源汽车在建项目或发展规划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所设想的50万辆产能规模。一些企业在根本不具备研发能力,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匆匆上马新能源汽车,通过引进几个国外的新能源模块组装到自己的车上,就申报新能源车,以此作为获取汽车生产资质的“噱头”。这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实行补贴,主要目的是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如果生产企业只是通过购买外国零部件到国内组装电动车,不仅与国家政策的导向相违背,对国家相关扶持举措、财政补贴等也是严重浪费,更谈不上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有购买新能源车的愿望,但有一个前提:必须保证使用安全,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电池、电机、电控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得以突破。解决这个前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场持久战。有关企业应当改变投机取巧的功利心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搞研发。只有真正实现了技术、性能的全面飞跃,再加上配套设施的完善、消费市场的成熟,新能源汽车才会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