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竞争压力陡增 库存增长难撼市场价格体系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07月07日19:56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万 慧

    从今年4月开始,我国汽车市场逐渐进入调整期,销量增速放缓。据统计,汽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几个月环比下滑。而在汽车企业纷纷扩产的大背景下,这直接导致企业库存大幅增加,以及市场价格大幅下降。

于是,如何竭尽全力消化库存成了多数企业近几个月来的头等大事,降价、促销又一次成为整个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有人断言,不断增长的库存意味着我国汽车市场低迷态势的来临。也有人认为,库存增长只是汽车市场的适度调整,中国汽车产业的高增长态势在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发生变化。突然爆发的库存危机是如何形成的?库存增加会给汽车市场和整个价格体系带来什么影响?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销售高潮之后,库存增多是否会令汽车销量回归理性增长。本报特邀业内外3位专家,纵论库存危机给当前汽车产业带来的种种影响。

  访谈专家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付于武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产业研究部副处长李伟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王小广

  库存增大源于对市场的良好预期

  《中国汽车报》:今年前5个月,国内汽车总体库存增量已与5月单月销量大致相当。乘用车方面的库存增长也达到5月单月销量的83%。从4月份开始,库存增幅更加明显。你们认为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有哪些?

  付于武:不能简单地谈“产能过剩”。现在汽车市场上有两种情况:一些品牌的产品供不应求,消费者还在持币待购;但一些品牌的产品确实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

  一方面,这是一个怎么看待中国汽车市场的问题。目前,很多企业认为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很大,这一点值得肯定。而如何做好品牌经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行业美誉度,把我们的汽车产品做好,是目前很多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市场销量。这就是一些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而一些企业的产品却处在库存危机边缘的原因。我觉得后者应该向前者取经。

  另一方面,汽车企业把整个市场看成一块大蛋糕,拼命上产能,试图抢占更多蛋糕。所以就造成了我以前说过的“规划中的产量远远大于市场潜力”,这样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再加上各企业之间不善于沟通,就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比如微车,去年这个市场有很好的表现,很多企业就开始扩大产能微车。但现在看来,如果产能目标都实现的话,我们的微车市场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容量。

  李伟利:企业的产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新建产能(今年的新目标),一种是现有产能(去年目标没有实现,累计到今年的产量计划中)。

  从目前来看,市场库存相对于去年确实增加很多。我觉得目前库存增加主要是新建产能大幅增加,造成产品供给量比较大。由于去年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今年各个汽车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制定了较高数量的生产计划,甚至是比去年翻一番。各企业对中国汽车未来的期望无疑造成了新建产能大幅增加。但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表现。因为中国汽车市场肯定是非常有潜力的,市场空间仍在不断扩展,汽车企业做出这样的判断从而扩大新增产能是很符合逻辑的。

  这种库存增加现象,从长期来看,主要是新增产能的扩张,造成了产能过剩。从短期来看,主要是市场消费需求与汽车企业产品的实际供应能力之间存在矛盾。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今年的汽车需求并没有像大家预测的那么好,归根结底就是预期与实际的反差所造成的。

  王小广:去年,大家都还担心今年的产能不够,现在出现库存积压现象,可以看出大家对今年汽车市场的预期过高了,也可以看出国内汽车市场的弹性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去年的市场刺激效果继续延伸。从生产商和消费者两个方面看来,因为去年国内的汽车市场释放得太猛,生产商在制定今年的生产计划时,不可能保持去年的速度,这就出现了供给量过大的状况,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目前也暂时处在一个待购状态。但是我始终认为,库存始终都是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由企业来把关。

  高库存难撼动市场价格体系

  《中国汽车报》:三位专家觉得库存的增加对汽车的价格体系会带来什么影响?对整个汽车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付于武: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降价,搞促销活动。这就是经销商在消化库存的一个表现。正是种种的促销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空前繁荣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残酷的市场。

  暂且不去谈论各家汽车企业纷纷关注的电动车。现在,搞商用车的也开始做乘用车,搞乘用车的也开始做商用车,大家好像都在一鼓作气,朝“全系列产品”发展,以增加竞争能力。但是我觉得把一个产品、一个品牌做到极致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来临了,那么现在随着库存的增加,厂家又多了一层压力,未来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李伟利:在经历了2004年价格异常混乱的时期以后,很难再有外界因素对价格体系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的库存积压虽然也会不可避免地对当前汽车产品的整个价格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会造成价格体系的大幅混乱和波动,影响的仅仅是汽车行业整体的价格走势。比如说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家打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这也就预示着汽车产品的价格将有整体下降的趋势。

  另外,不是所有的品牌价格都存在库存积压问题,价格也不会都下降。目前汽车市场中,自主品牌企业与日系企业的库存积压量相比之下大一些。比如丰田,因为召回事件的影响,面临库存积压危机。而像大众一类合资品牌并没有太大的库存压力。这是由市场竞争造成的。希望自主品牌企业能够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多加努力。

  说到库存对整个汽车市场的影响,我认为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客观看待。产品价格的下降会促进整体市场销量的增长,这是必然的,也是好的一面。但是对汽车产业来讲,价格的不稳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好的一面。

  王小广:库存的增加当然会引起价格的波动。目前的产品价格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显然,库存增加了,供给量多了,价格肯定要下跌。但我认为,这几年汽车价格都在较为平稳地波动,这次库存积压问题也不会造成价格过度波动,波动应该会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进行。

  对于目前的汽车市场而言,库存的增加我觉得太正常了。市场会自动调节,我们不必大惊小怪,也不用过于操心。汽车市场跟其他市场有不同的地方。它是一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跟分散的个体消费需求紧密相关联的、有实际需求能力支撑的、未来增长空间比较大的市场。我觉得库存在某一阶段的增长正是市场规律作用的表现。出现库存积压,市场消化就要放缓,放缓过后,又回归正常。这完全是由市场依据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形成的,而不是由谁的管制、操控造成的。

  市场回归理性应完全靠自身调节

  《中国汽车报》:你们觉得在库存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汽车企业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付于武:我认为企业必须认清几个问题。第一要对国内汽车市场有清醒的、理性的认识;第二要坚持自己的定位。你到底要干什么?准备干哪种车?怎么样才能干好?要在细分市场准确地找准好自己的位置,做好差异化;第三要善于经营品牌。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或许总量还能达到经济批量的要求,但是单一品牌、单一品种,很少能够达到经济批量。所以我们的盈利水平是很低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李伟利:在我看来短期的库存积压,企业可以通过降价搞促销的活动来慢慢解决。而长期的库存积压就应该提醒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营销力度。另外汽车企业还可以根据产品的品种进行调整,来应对产能过剩,因为目前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哪个细分市场潜力巨大,哪类车型受消费者欢迎?都值得研究。找到合适的产品很重要。

  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还可以向日本学习订单式生产的经验。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甚至合资的日系企业都没有做到按订单生产。但是我认为,按订单生产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以有效避免库存过高带来的种种危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长期规划,还要加紧努力。

  王小广:企业应该根据整个市场情况调节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调整规划,在市场规律中寻找经验。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都已经有十几年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的经历了,对市场未来走向、细分市场的发展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的观点就是不干预。

  《中国汽车报》:下一步,企业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国汽车理性市场的形成?

  付于武:实际上我一直都认为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质量好一点。企业应该牢牢把握好自己的发展阶段。现在,很多企业“歇人不歇马”,这就很难保证产品不出问题,像丰田这样的百年老店都出现质量问题,更何况我们这些年轻的企业呢?因此,国内汽车市场很大,企业如果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理性市场将会很快到来。

  李伟利:我觉得在目前这个市场状态下,企业不会做出更大的变动,理性市场的状态应该会随着市场不断地自我调节而出现。因为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说,没有出现特别反常的情况,市场不会恶化到无法弥补的地步,他们也一般不会调整生产计划。因为企业一年的配套供应体系都已经做好了,生产计划一改变,整个配套系统都要做调整,这就牵涉很多问题,执行下去困难很大。因此企业宁愿价格便宜些,促销活动多一些,也要把车卖出去。

  王小广:首先,并不是一个按照固定速度增长的市场才是理性市场。汽车市场现在增长快就是非理性的?我不赞成。第二,非理性市场是完全定向,无法调整的、完全被人为操纵的市场,比如房地产市场。目前的汽车市场不能说是非理性的,只能说市场过热了一些,不用调控它就会逐渐冷却下来。

(责任编辑:田禹)

[我来说两句]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