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市增速环比逐月下降的势态下,2010年已经过去一半。盘点上半年,与销量的趋势一样,中国主要汽车企业老总们“在媒介上的活跃指数”也呈下降态势。
潮水退去见礁石。
“在媒介上的活跃指数”较高的汽车企业老总言论的高度大于其企业在业界成就的高度;“在媒介上的活跃指数”较高的老总个人色彩的新闻报道多于他所掌舵的企业新闻;“在媒介上的活跃指数”较高的老总个人品牌影响力在业界高于他主政的企业的品牌。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这说明这些老总所在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基业长青的机制,“人治”的成分很大,还缺乏减少经营风险的机制保障。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老总们在媒介上“露脸”,相反欢迎和希望在必要的时候老总们在媒介上积极表现。他们是企业法定的发言人,更是企业形象的一部分,他们有责任代表企业在媒介上说话,民众也有权力就某些问题要求他表达看法,公布行动计划。但是,如果他过度炒作经营业绩、过度强调个人作用;如果他缺乏自省自觉精神,自我膨胀,常说一些过头话;如果他时髦词汇不离嘴、爱贴标签、爱展露“花瓶”业绩、应景业绩,这个老总的作秀动机是值得怀疑的。这种作秀心态是自私的,对企业长远发展弊大于利。
数十年来,一些中国汽车企业就是在这些老总们导演下,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产业话剧”。雄心大于恒心,浮躁多于踏实;说辞多于新品,规模高于技术;个人重于企业,吹嘘多于客观。长期以来,这是那些“媒介活跃指数”颇高的中国汽车企业老总们给公众留下的鲜明印象。
实际上,在国际竞争对手面前,那些老总们还没有太多资本趾高气扬。他们的国际合作者和竞争者没有他们那么爱作秀,更没有他们那些头脑活跃、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创新”。我们的“精神文明”产出肯定大于“物质文明”产出。媒介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有关世界跨国汽车巨头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报道多于其老总们的个人言论。跨国汽车巨头们的经营哲学也不爱追逐时髦,不那么善变,显得很朴实、很固执。具有70年历史、已经成为世界车坛老大的丰田有多少理论创新?其最高的经营宗旨无非就是戴明的“质量是由过程控制的”和自创的“顾客第一”理念。福特和大众恪守不变的最高理念又是什么?无非就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高质量的汽车”。通用奉行的圭臬又是什么?“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而已。当然,这些伟大的企业还有很多次生理念,但纵观其历史变迁,根本宗旨均未动摇。
满招损,谦受益。爱作秀的老总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定位和企业的根本功能是什么。企业是通过向社会奉献产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而不是主要靠生产“理念”和说辞而发展的。个人声誉扶摇直上,并不等于企业地位也直线蹿升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