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大幕正式拉开,国家扶持政策从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到市场容量更大的私人消费领域。今年6月,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补贴试点政策的出台打开了私人消费补贴的大门。
对此,资本市场也是心领神会,新能源汽车领域受益或可能受益的上市公司不断成为市场的热点。从新能源整车生产商到动力电池,再到上游电池材料,整个产业链上的焦点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二级市场表现好不热闹。在车用新能源领域,电池所占成本最高,所能产生的附加值预计也最高,其中锂电领域人气最为旺盛。
锂电将成主流动力电池
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增加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组件。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在新能源汽车新增组件中,电池系统占新增成本的绝大部分,这个环节预期产生的附加值也最高。根据测算,动力电池在纯电动车的成本构成中高达60%。
目前适合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源的电池主要有铅酸蓄电池、镍氢动力电池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业内普遍认为锂电池将成为主流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有重量轻、比能量和比功率高、体积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性、自放电率低、温度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而且拥有较大的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空间,因此从中长期来看,锂电池将逐步实现在动力电池市场对镍氢电池的取代。
投资锂电把握四大领域
从结构上看,锂离子电池主要包含四部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及超薄铜箔铝箔等辅助材料。其中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是最核心的三种材料,直接决定电池安全性能、容量,占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的70%以上。目前常用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三元材料以及磷酸铁锂。
财富证券分析师李伟民认为,相比较而言,磷酸铁锂是目前最理想的正极材料,它放电功率高、成本低(约18万~20万元/吨)、可快速充电且循环寿命长(1000次以上),在高温高热环境下稳定性高。目前,涉足正极材料的上市公司有中信国安(000839,收盘价11.43元)、杉杉股份(600884,收盘价17.12元)、横店东磁。六国化工(600470,收盘价13.23元)不久前也宣布进军新能源领域,磷酸铁锂正是其目标。
负极材料主要以石墨、石墨化纤材料等为主,生产技术壁垒较低,上下游稳定的供应关系是行业竞争的关键,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我国已有不少企业从事锂电负极材料生产。其中,中国宝安(000009,收盘价9.69元)旗下的深圳贝瑞特公司不仅拥有行业的最大产能,同时也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领先地位较为明显。杉杉股份旗下上海杉杉公司也有1200吨负极材料产能。
隔膜对锂电池的安全性能有极大影响,在锂电池的成本构成中占有约25%的比例,但毛利率高达70%,是动力锂电池中盈利能力最强的部分。国产隔膜从2005年才开始上市,但与国外比,国产隔膜的厚度、强度、孔吸率不能得到整体兼顾,且稳定性一般,主要供应中低端市场。国内涉足隔膜的上市公司企业有佛塑股份(000973,收盘价12.27元),由子公司金辉高科运作。
电解液占锂电池成本的15%左右,毛利率约为40%。目前全国产能约1.8万吨,供需基本平衡,但未来新能源汽车车对电解液需求拉动较大。国内具有规模生产能力的电解液厂商主要有江苏国泰(002091,收盘价23.83元)旗下的华荣化工、杉杉股份旗下的东莞杉杉以及新宙邦,华芳纺织旗下的华天公司也规划有5000吨产能,但目前仍处于试产阶段。
另外,电解液的主要原材料是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成本50%以上。由于生产技术难度高,电解液市场目前被日本几家企业垄断,我国企业尚未完全掌握其生产技术,目前试制六氟磷酸锂的上市公司主要是江苏国泰和多氟多(002407,收盘价46.55元)。
分析人士进一步认为,由于目前新能源整车成本较高,盈利能力较低,建议关注锂电池的上下游产业链,如拥有矿产资源的西藏矿业(000762,收盘价28.14元)、路翔股份。铜箔作为锂电池的主要辅助材料,也值得适当关注。中科英华是目前铜箔生产的龙头股,在电机与控制系统方面,大洋电机(002249,收盘价25.78元)、中科三环(000970,收盘价13.13元)、宁波韵升(600366,收盘价15.06元)都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