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导发表言论称,国内汽车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布相关产业重组的意见,汽车产业位列第一,这被解读为国内汽车产业结构性调整的信号。
其实,不论是发改委过剩的言论,还是国务院重组的意见都是对之前政策的重申。
国家控制产能的目的是调整“结构性过剩”的产能,既防止主要汽车企业产能不足,同时又要阻止地方投资汽车热造成整体产能过剩。国务院要求汽车产业重组兼并也是为了解决产能的平衡。
问题的关键是,与其他相对垄断的行业相比,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国内汽车市场,或者说汽车行业基本上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不论跨国巨头还是小的自主品牌都是靠其产品竞争力取得市场地位。按照机构的预测,国内汽车市场在2020年前要达到年销售3000万辆的目标,显然,这个市场还有成就巨头的机会。国家相关部委用行政手段加以产能调控或者企业兼并,如何保证其市场的公平性?比如,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员强调产能过剩后,国内一些目前产能紧张,又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就表示了担忧。而有关重组的问题,国家连续几年都号召进行重组,甚至专门划出了“四大四小”的框架,但因为国内市场机会的存在,小企业或者一些二线的品牌有生存的条件,地方政府也愿意培养汽车这样大产值的行业,因此,靠政策力量的重组案例非常有限。
国内与欧美不同,汽车行业的投资主要是国有资本,造成过剩的投资也主要是由于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冲动的结果,完全放任让市场优胜劣汰,通过市场功能解决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过剩。同样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重组兼并,可能最后结果是冒出更多的小而弱的企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但完全用“有形之手”解决市场竞争带来的后果,同样问题重重。这可能是相关政策制定者,未来解决“结构性过剩”必须考虑的难题。
□张利东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