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一直以平价的大众车位特色,不过这些年来一些日本车厂通过高技术的运用以及频繁地参加诸如F1、WRC等著名的汽车竞赛,逐渐地在高性能的所谓“超级车”的领域占有了一定的位置,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在整个国际车市里呈现出地位不断上升的态势,在国内也有了一些爱好者。
原本在性能与价格上都占有一定优势的日系高性能车为什么屡屡受挫中国市场呢?除了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知名度较低、中国车市对于个性车容纳度依然不大以及日系车本身开拓市场方面用力不大之外,这些小众产品的服务与支持在国内也存在着种种难题。
专业领域声誉日盛
日系车进军高性能领域,是这些年来各家日本车厂在技术上不断积累的结果,更是经历了市场以及汽车竞赛等不同环节的考验,有着比较深厚的积累,不是一时炒作的产物。因此,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爱好者。
以在中国市场上影响比较大的斯巴鲁与三菱为例,这两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而且也得到众多圈内外人士的好评。前者的直列引擎与四轮驱动技术,后者在EVO赛车上使用的结合了电子与机械特长的四轮驱动技术,都被行家与车迷公推为专业技术上的极致,也成为其在WRC赛车领域富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而马自达更将在欧洲已经不为著名汽车公司所用的转子发动机技术发展到了极致,曾经在勒芒等著名比赛中多次获胜,成为在特定的专业领域没有竞争对手的特色车型。
与以出产高性能超级跑车著名的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厂家相比,日本产的超级车往往在采用新技术方面,尤其是将机械与电子技术结合的方面有特别擅长甚至领先之处。近年来,在车型外观设计等方面日系超级车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欧美市场上,这些高性能车不仅往往比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等超级跑车便宜一半到三分之二,而与批量稍大的奔驰、宝马的特别运动款也明显便宜。因此,这些车型往往有着诸如“穷人的法拉利”、“穷人的保时捷”等别名,深受普通车迷的欢迎。
不仅是价格便宜,那些日系高性能车往往基于普通版车而来,在操控上比较容易被人熟悉。同时,各种围绕着不同等级版本赛车的改装件也比较容易在市场上寻找到,方便爱好者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不断地升级或者追随最新的技术不断地改善。因此,从理论上说日系高性能车应该在中国能够有不小的影响,这些年来也不断有人试图将这些价廉物美的超级车引进国内销售。
进入国内市场屡屡受挫
最早在10多年甚至更早以前,就有一些二手日系高性能车通过不同的途径被引进中国,稍后又有不少专为这类车开发的运动套件出现在市场上,被用来对于普通轿车来进行提升,使之更接近一款真正的跑车。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这些人中也确实有不少升级到了真正的高性能车,买辆三菱EVO、斯巴鲁翼豹等来真正享受一下驾驶超级跑车的乐趣。于是,一系列通过正规途径进口的日系高性能车也被引入国内来正式销售。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三菱EVO、斯巴鲁翼豹以30万元左右的车价而比较受欢迎,也有着相对稳定的市场。除此之外,一些同样著名的日系高性能车,则一直没有特别好的销售成绩。最著名的如以外观秀丽、容易操控,同时也不失高性能出名的马自达RX8,虽然价格不到40万元,和奔驰CLK、宝马Z4等相比有着明显的价格与性能上的优势,但其销售情况与影响则远不如以上两款欧系名车。类似的情形还有经典的日产350Z以及名气更大的GTR,尽管在行家那里它们都有比较好的口碑,但到了销售环节则还是那些价格昂贵、性能也相对平稳中庸的欧系名车占据了优势地位。甚至连被一些高性能车迷贬为“伪跑车”的现代酷派都比这些真正有着良好口碑与出色性能的跑车更有影响,更受欢迎。
技术成为卖点的时代不会太远
仔细分析一些日系高性能超级跑车在中国市场上的屡屡受挫,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一个在于,眼下的中国车市虽然在价格上已经不难接受这些日系超级车,但在总体使用环境方面却依然不够完善,车主不仅缺乏集中交流训练的场所,也难以找到让车自由驰骋的机会,甚至连售后的服务也不见得十分完备。更主要的还有,中国国内难以找到如欧美那样频繁密集的各种不同等级的赛车比赛让车迷们聚集与切磋。因此,各种不同品牌的高性能车其实在中国的销售都不尽如人意,日系车只是表现比较明显一点罢了。
另一个原因当然在于日系各厂家对于各自高性能车的宣传推广依然力度不够,与德国大众那样注重将各款高性能运动车作为进口车正式投放市场,并且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不同,日系车厂对于小众车并不经常做大规模的宣传与促销。不妨反观一下卖得比较好的两款日系高性能车——三菱EVO、斯巴鲁翼豹,都明显得益于其较高的媒体曝光率,公司方面也不断地在产品方面对于销售有所支持。
其实,中国车市在注重量产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向着个性化慢慢地探索,技术成为卖点的时代也许不会太远。那些产于欧洲德国等地的超级车或许因为其品牌的影响力在眼下的起步阶段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性价比占有的日系车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一领域肯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