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黎明 文 司爱武 图
9月上旬在天津举办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指出,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
无效产能过剩
目前,中国的整车厂超过120家,改装厂加在一起有六七百家,这是全球汽车发达国家里都没有的情况,发达国家主要车企一般不会超过5家。在这超过120家的整车厂中,大多车厂盈利能力较低,导致出现了“无效产能”,这些“无效产能”加大了所谓“产能过剩”的分母数值。专家认为,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就是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
以东风日产、一汽大众、北京现代等销量突出的企业为例,产能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通过新开工厂或扩产来突破瓶颈。
地方政府冲动
国内汽车产业之所以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政绩需求推动。汽车业是一个投资大、产出高、带动性强的产业,这对于热衷于投资高强度、产出高水平、GDP快速形成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目前,地方政府的项目规划庞大,比如长沙计划于2015年达到120万辆整车产能的规划、鄂尔多斯建西部最大汽车城以及多地欲上马新能源项目等,很多地方政府已将汽车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
虽然国家想通过提高汽车业准入门槛等多种方式遏制汽车工业散乱局面,但很多时候,国家政策不能完全控制地方政策的步伐,甚至还有背道而驰的现象。此外,出口所占比例太小,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目前,由于竞争力不足,中国车企主要的销售目标还是国内市场,2009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仅为37万辆,仅占1379万辆的产量比例的2.68%。汽车大规模出口是一个国家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德国、日本等国汽车产量的40%以上用于出口。
出路
企业、市场、政府共同应对
有专家认为,本轮汽车业产能过剩,从深层次体现了中国汽车业沿袭旧有惯性,单纯复制数量增长只求做大的落后模式,以及汽车经济在中国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如果不及时从产业、市场的宏观层面遏制这种低水平恶性竞争趋势,中国汽车业的结构调整将在产销量的高速膨胀中误入歧途。
该人士认为,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发展汽车工业不仅能够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地方劳动力的大面积就业,正是因为汽车工业特有的经济、社会效益,汽车工业就成为地方政府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利益驱动下,规划产能被盲目抬高。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市场的轨道,成了有些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抑制汽车产能过度扩张,就需要企业、市场、政府来共同应对解决。
控制银行信贷增长
汽车行业产能过剩还有一个表现,就是银行的过多放贷使汽车行业的投资居高不下,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投资过热,加剧了信贷风险。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已经增长44.5%,而用在汽车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银行贷款。在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汽车行业的投资过热也就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信贷增长成为抑制产能过剩的一条道路。有专家指出,只要对汽车行业减少贷款力度,就会影响其进一步扩张,从而把过剩产能降下来。同时,主管部门应当利用更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更高的产品标准,抑制、淘汰地方投资冲动导致上马的低水平落后产能。
兼并重组或将加速
尽管对于产能过剩的说法不一,但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兼并重组政策已经应声而出。国务院的有关“意见”特别提到,汽车业是未来中国兼并重组的重点行业之一,并提出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际上,200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就明确提及推动汽车行业兼并重组,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还有专家表示,兼并重组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出口秩序,有利于中国产品走出国门。如果中国汽车出口量能占据全球20%的份额,庞大的规划产能将成为一种出口优势。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量仅占全球的千分之七,而我国很多产品出口量占全球的10%至20%。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信部将迅速组织一批官员和行业专家开始起草促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政策,预计2010年年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