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中国柴油车)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大多是自主品牌,因为现在任何一个厂没有不搞柴油机的,比如奇瑞、吉利、一汽、二汽、上汽都有
坐在北京安苑路的华泰汽车总部办公楼里,欧意德公司总经理徐恒武丝毫不理会外界的质疑。
在他的规划里,欧意德旗下的变速器和柴油发动机产品已经是离弦之箭,他要做的,就是努力将事情做到位,然后看着市场出现预想的增长。
8月底,《汽车商业评论》专访徐恒武。以下为访谈节录。
《汽车商业评论》:欧意德这次在鄂尔多斯做柴油发动机,是从零开始?
徐恒武:对。
外面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工业园需要项目,也有说和国际上一些厂商合作的。不管怎么说,欧意德这个决心还是蛮令人敬佩。
实际上这些评论是小儿科的说法。发动机项目为什么建在鄂尔多斯,可以说工业园给了一些政策。但为什么要干柴油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们为何要做柴油机,而是中国要不要上柴油机。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事情。
鼓励乘用车柴油化不仅是节能减排的需要,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实际每年消耗的原油里,大约30%-40%是汽车消耗掉的。车是一个最大的能源消耗点。
在节能减排上,国际上走两条路: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走柴油化道路,一个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走油电混合的道路。我国到底该走哪条路?
从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储量,大约我国能开采的时间是26年,这是为什么我们把电动车提到议事日程上。电动车是一种前期储备。但从目前来说,如何能够尽快地降低能源消耗,对汽车来说最成熟的技术就是柴油技术。
高压共轨技术使得柴油机的噪音基本上和汽油车相当。冒黑烟的问题和振动的问题也解决了。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些问题,具有了实用性,能够满足了人们对于乘用车的期望值后,才使得柴油化进入到乘用车。
为什么华泰走柴油化?我们认为欧洲走的路线是比较现实的,而且成本比较低,对用户来说使用成本也低。
做发动机,大家都还觉得这笔投资是蛮大的。
成本肯定是大的,要想干好,就要大。
根据整个国际的潮流和对国内趋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我国的乘用车柴油化也会经历井喷式发展。第一,对消费者来说,技术的进步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整个期望值的要求,如噪音、振动、黑烟、污染等,二是使用成本低,三是柴油发动机增加的成本比传统产品多8000元左右。国外油电混合有直接给固定额度补贴,我国是按照节能减排量的比例进行计算,最高4~5万元。如果国家能够给柴油车补1万元,那就会有非常好的市场。
但是国家给这种补贴的可能性大吗?
(我们)能看到,欧洲给补贴,美国也在补,韩国也补,中国为什么不补?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如果没有技术给补贴,就相当于国外的柴油机全部进入国内市场,担心被别人所垄断,不能促进我们企业的发展。
但从国家本身能源安全来说,每年1000万辆乘用车,如果40%能够实现柴油化,五年的时间,2000-3000万辆柴油车上路,可以节约的原油相当于1.5个大庆油田的产量。
我们认为本地化是有利于推动为本地客户降低成本而实施,而不是出于商业包装而做空的本地化。因此德尔福的本地化最重要的因素是本地需求有多少。
电动车是有补贴的。
我认为,纯电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想解决问题,肯定是传统技术的眼前效果最好。深圳搞了很多充电桩,其他城市也在建,但是充电桩的问题是,有的车半小时充电,有的车一小时充电,占路面时间很长。
电动车作为前瞻性技术是可行的。但推广的意义在哪儿呢?我们是为了(电动车)技术的进步而去推广。成本贵了几万块,骑电动车的人都知道,骑几年电池就要换。4~5年换锂电池,电池要多少钱?
至于油电混合,节油15%,在城市有意义,但是在农村意义有多大?增加了那么多零件,零件增加一个,车的故障率就会增加一个。几年以后还要换电瓶,本身就多支付了7-8万,维修也麻烦。
我们不能说油电混合不好。但从消费者角度说,我不会买。从国家战略角度,必须鼓励电动车,因为这是20~30年以后的需求。
欧意德产能规划很大,华泰本身肯定消化不了太大。这方面如何考虑?
如果让我预测,两年后(中国柴油车)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大多是自主品牌,因为现在任何一个厂没有不搞柴油机的,比如奇瑞、吉利、一汽、二汽、上汽都有。
对他们整体规划而言,柴油机可能是个小项目。
柴油机都是大项目。发动机没有小项目。
他们是否都下了决心一定要搞出来?
这是肯定的,这是趋势,必须要做的。
还有一个质疑是关于鄂尔多斯的地理条件是否适合精密机器的生产?
鄂尔多斯的气候是最适合生产精密产品的地方。
温度适宜。精密设备加工温度是22摄氏度,正负1.5度,铝合金较敏感,镁合金对温度更敏感。如果是异地生产的话,都是大厂房套小厂房,小厂房内全部空调。鄂尔多斯一级天气大约300多天。风沙集中在4月和5月初,寒流和暖湿气流交汇。我们的厂房是里面的气压高于外面气压,是全密封厂房。风沙影响不大,关键是温度。
咱们国家精密仪器生产绝大数在昆明,为什么德国设备精度高,主要也是因为环境。现在有空调了,任何地方都能满足制造精度的温度控制。没有空调的时代,外界气候对于设备的精度生产影响就相当高。最好的是气候,使得产品的生产一致性就比较好,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配套如何解决?
我们是全球进行采购,但不是说国外采购。所有的关键零部件在中国都有建厂。品牌来说要全球采购,高压共轨系统是博世的,涡轮增压器是博格华纳或霍尼韦尔,EGR阀、平衡轴由麦格纳提供。
而且,欧意德现在的生产线是世界上最好的。柯马做缸盖,德国做的曲轴,美国人提供冷却系统,韩国作输送系统,缸体是日本的。这都是我考察后优选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系统。所有的老外来看过后,都会说是最好的。等我们到一定量,就会有人跟着到鄂尔多斯来建厂。
华泰投入这么大做发动机和变速器,盈利产出可能要过几年后才能见到回报。
2~3年回报不算什么,所有的发动机厂都是这样,因为产品标定的时间很长。但这几年里,发生的仅仅是财务费用。我们生产线自动化率97%。发生的财务费用摊到30万台上就不是很明显。关键是有没有钱建起这条生产线。
当地政府是否给了支持?
我们享受的是招商引资的统一政策,没有给我们特殊政策。如果说地便宜,1万元一亩,但是浙江和上海都是白送,连厂房都帮助建造。政府免息2~3年,这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外地还给贷款贴息,内蒙古的贴息很小。
让我们下决心的不是政策,而是建厂时想到市场定位,品牌建立和质量保证。
当地发改委问我们还担心什么?我们说最担心的就是自己。中国乘用车柴油车市场几乎是零,欧洲已经达到50%,潜在市场很好。油品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我开发产品是往前赶。生产线建设,方案论证,国产化的开发,验证完最少3年时间,放在整车上要2年时间。这就大约要5年时间。今天的产品是5年后的概念, 5年以后我肯定不担心油品。
生产线粗算投资额多少?
将近20~30亿元人民币,华泰出1/3多,这是贷款的规定,自有资金必须大于1/3,其余都是贷款。
压力大么?
不大,我觉得市场前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