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买车过年”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年底购车潮早已成为车市定律,而经销商为了争取车厂更多“返利”,往往也会加大促销力度。但从去年开始,车市发生了一些变化,年底车市出现小排量车抢购热,导致车市首次同时出现涨价潮和购车潮。尽管今年年底购车氛围已大不如去年,但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或将退出,车船税新政正在商议中,而国家节能汽车补贴不确定是否在明年适用,消费需求青睐小排量车的趋势更为明显。趁年底搭乘优惠政策末班车想法的消费者日益增多,标有国家“节能”标识的小车更是受到市场一致推崇,部分热销车型已悄然收回部分优惠,车市初现涨价端倪。
车市普现价格“缩水”
尽管厂商与经销商都盼望今年年底的车市再上演一轮涨价潮和购车潮,但从今年车市的环境估计很难呈现出去年底车型普涨的盛况,但抱有搭乘优惠政策末班车的消费者却不在少数。近日,车市不仅未受到亚运会限行的太多影响,反而部分经销商乐观地出现销量的小阳春,目前部分畅销车型因供不应求而出现优惠缩减的现象。
“怎么说涨就涨呢?明明半个月前谈好的优惠幅度,现在就变卦了。”记者在机场路的广东汽车市场内偶遇前来订车的蔡先生正与展厅销售人员争议车价。原来蔡先生之前看中的迈腾1.8T舒适版,由于近期货源紧张,市场价格已经回收了4000元之多。“我们迈腾库存车全部售罄,下个月计划到店的新车也被预订一空,现在订车最快也要等到明年!”该店销售经理道出苦衷。无独有偶,之前降价幅度最大的中高级市场,也开始收回优惠。凯美瑞最高优惠已从3万元下降至2.5万元;君越的优惠目前仅5000元,比之前也减少了两三千元。而价格回收最大的当属SUV车型。年初,受丰田召回的负面影响,汉兰达、RAV4等多款车型都加大了车型优惠幅度,最高优惠达到2万元。而目前两款车型的优惠幅度快速收回,目前降幅仅在1万-1.2万元之间,甚至部分紧俏颜色或紧俏车型,优惠幅度仅8000元。
小排量车型最受欢迎
市场最受追捧的小排量车型,因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仅出现供货不足,而且优惠幅度也开始减少。记者了解到高尔夫、新宝来等车型资源非常紧俏。“高尔夫至少要等三五个月,不能在订单中注明提车日期。”记者同事近期订车时被经销店的销售人员告知了“注意事项”。同样,在上海大众4S店内各种车型的优惠、货期都进行了调整。享受国家节能补贴的朗逸1.4T缺货最严重,经销商一个月资源往往不足5辆,目前优惠已全部取消。而1.6L和2.0L朗逸虽然目前有部分现货,但优惠幅度也开始缩减,目前优惠仅5000元。福特福克斯、嘉年华自动挡车型也开始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与之前大量库存现车供应所不同,目前自动挡车型均需要订车,货期在一个月左右。同样,比较热卖的标致408,目前优惠已全部收回,只能享受国家发放的3000元补贴。
但销量货源相对稳定的车型,或者部分准备换代的旧款,此时的优惠也非常丰厚。11月,经销商对部分车型打出了“地板价”、“跳楼价”吸引客户到店,或因时制宜地推出“亚运特惠版”、赠送“亚运礼包”等店头活动来吸引客户关注。下月即将换代的POLO,目前在经销商处仅有少量余车,优惠幅度已上升到1万元现金加5000元礼包。而帕萨特价格优惠也超过了万元,大众CC优惠更是飙升至2万元。东风本田的高端轿跑车思铂睿一直采用价格策略,让利幅度达到3万元,除个别颜色外均有现车供应。马自达6、睿翼两款主力车型的优惠也互不相让,保持在2.5万-3万元之间。一直销量不济的新威驰近期优惠也进一步提升,目前最大让利达到1.2万元,成为最抵的丰田车。而永佳丰田店还推出了皇冠亚运版,在升级配置的同时,还享受三年免息贷款优惠。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邵玉梅
记者观察
车商涨价底气何在?
造成车市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方面是车市供求失衡。由于过于乐观地估计了今年车市行情,上半年许多车厂和经销商都经历了库存压力过大的困惑,对下半年产能有意进行了调整。但下半年旺盛的需求,令部分畅销车型出现供不应求,车市优惠也因此缩减。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品牌经销商已提前完成了车厂的全年任务,因此在继续冲量的同时也关注单车利润。还有一方面,则是来源于消费者的购车热情,由于对购置税优惠即将退市,节能优惠补贴是否继续,以及车船税新政的猜测,导致部分消费者提前了购车计划。较集中的需求释放,造成了短期内销量猛增的假象,进一步刺激了更多消费者加入抢购潮中。广保丰田市场部何经理介绍,每年11月份是购车的最好时间,因为许多品牌经销商还希望再冲冲量,拿到更多的年底返利。反而从12月中旬开始,车价将会普遍上涨,购买优惠将更小。而这样的市场规律也早已被消费者摸清,所以很多消费者将购车计划提前至11月。
11-12月的年底车市销售呈现出增长势头,经济型汽车更出现加快增长的局面。而受限于生产线产能、配件供应量等关系,部分主流车型的货源短缺也造成了市场“人为”的紧张气氛。由于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政策即将在明年取消,搭乘购置税末班车的消费心理加重,许多有购车计划的消费者加入到购车行列。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又酝酿起新一轮的涨价。
在涨价潮来临时,消费者更应该理性思考,明白自己的购车需求并能准确预估购车预算,寻找一款最适合自己的车辆,而不是盲目跟风搞追涨杀跌。对于刚上市的热销车型出现排队、加价的情况难以避免,但如果是一款一直加价的车型,消费者思考价格上涨的原因,是故意哄抬还是产能不足?对于汽车而言,稳定的价格体系反而是最值得欣赏的。
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