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22日《京华时报》报道,国家发改委正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据曾连续7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车改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介绍,中纪委对他今年提交的议案已正式回复,表示将加快推进公车改革。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公车带来的“车轮上的腐败”受到群众的诟病。据调查,我国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另据统计,全国公车数量约为300万至35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为3000亿元~4000亿元。尽管统计数字不同,但耗费巨大却是公认的事实。
“车轮上的腐败”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已有辽宁、浙江等十几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外交部、国家审计署等中央机关进行车改试点。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却出现了两种不如人意的结果。一是大多数改革起步时决心大、动作大,但最终不了了之,没有将改革进行到底;二是在改革中出现偏差,致使这项顺应民意的改革招来新的指责,例如某地实行车改后,区委书记和区长每年领取8万元的车改补贴,严重脱离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工资收入水平,引起群众不满。
笔者以为,公车改革之所以出现这种困境和偏差,是因为缺乏自上而下的权威力量进行推动和矫正。从根子上说,公车改革是调整政府机关部门的利益,而这些“被调整者”却是这项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和严格约束,而只是由各地或一些部门自主自愿进行,有关人员往往会敷衍搪塞改革,或一遇到困难就借机停止改革步伐,更严重的是,一些人会利用自身掌握的改革话语权和决策权,以改革之名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在我国当前干部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由此造成的“连锁”效果是,更加强化了其它地方对这项改革的抵触,最终导致这项改革积重难返。
改革进行到今天出现一些新的特征,在很多领域,改革的对象往往就是改革决策者自身,改革步入改革者向自己“开炮”的深水区。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者需有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但在现实利益面前,仅有这种牺牲精神还不够,还要有自上而下的强大力量加以推动。在过去的改革中,我们强调尊重基层改革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这一做法有力推动了改革,但在今天,推进改革需要基层经验,也需要上层“范本”,需要将自下而上的改革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当前,中央有关部门正在总结各地车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改革措施和路径,推动公车改革在全国统一进行。这不但将使各地车改有章可循,规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还将以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动各地将车改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