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公司》杂志
被改革开放“解放”了的李书福站在了世界汽车工业舞台中心。他不愿做一个征服者,而要做一个解放者。吉利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让人性解放出来,让人能够享受现代文明。
世界病了,它似乎患上了一种难以治愈的坏血症。
人类可怜巴巴地困在一个地球上,为了一点石油、几个岛屿争得不可开交,早已让沃尔沃新掌门人厌倦,他开始现场动员:“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必须从现在就团结起来,以更加大胆和科学的态度,加速对外太空的研究与探索,浩瀚无边的宇宙才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这一次,李书福的惊世之语并未遭受嘲讽和诅咒。十多年来,世界一次次见证了他把疯话变成现实,不断化敌为友,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从做汽车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不相信李书福能造出汽车来。当时中国最便宜的夏利轿车也要8万多元一辆,李书福却提出要造4万元一辆的汽车,不是疯子是什么?后来吉利果然把车造出来了,而且还不到4万元;有人说吉利转型是“找死”,但李书福铁下心肠要更换吉利的血统,再也不造低端车了,要造全世界“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正因为改得彻底,宁可自断后路,把吉利发祥地台州临海基地的生产线和厂房全部推倒重建,吉利才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从容应对,纵横捭阖;收购沃尔沃,极少数人相信李书福能如愿,但李书福成功了,而且收购罕见地得到了中、美、欧各方以及全球媒体的一致认可,继而就是奇迹般的,沃尔沃在今年三季度更恢复了盈利。
一无背景、二无靠山的李书福,能力和能量何以如此巨大?2008年10月的一次小型企业家讨论会上,主持人请李书福在“痴狂”、“使命”、“战略”、“力量”、“喜出望外”等一组关键词中挑一个展开论述,李书福一眼选中“力量”:“力量这个东西,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多少钱或者多少权,或者说核武器啊,船有多大啊,登月什么的,这都不算。我认为真正的力量,是人的脑子、智慧”。他一边说,一边伸出两根指头,重重敲向光亮的脑门:“智慧的力量,是用钱买不来的,也不是一般物质能够取代的。”
李书福写过一首叫《力量》的诗,其中流传颇广的一句是“力量在风中回荡”:“毛泽东讲,一个小石子可以敲破大水缸,共产党一开始很弱小,但是它的力量在风中回荡,最后会把整个中国拿下来。”众人面前,李书福伸出手臂,认真地在身前不断画圈,全场笑声一片,有谁意识到,李书福洞察到了那根撬动世界的杠杆?
在发表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无数个星球》的演讲后,李书福该去拜访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这个国际企业界最异想天开的“疯子”开创的代号为“维珍银河”的太空旅行,10月22日刚迈出重要一步:世界上第一个民用航天飞机场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竣工。此前,时速4000公里、能同时搭载两名宇航员和六名乘客的太空船也已面世。布兰森称,全球首项太空亚轨道客运服务将在2012年把乘客送上太空。
观察李书福多年来的言行,他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信口开河,每句话背后都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既然奔向浩瀚无边的宇宙才是人类的根本出路,未来有一天,“车痴”李书福会不会整合全世界最尖端的航天科技(16.62,0.50,3.10%),让“吉利号”火箭走遍全世界,送人类到外太空开拓更加广阔的宇宙?假如全世界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这是痴人说梦,喋喋不休地问“为什么”、“怎么办”的话,李书福一定会斩钉截铁地吐出四个字:“为什么不”?
颠覆者的大场面
如果说西方在金融危机中丧失了信心,那很显然,新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正在中国崛起。纵观欧美汽车工业,几十年来鲜见富有想象力、开创性的企业家,李书福以颠覆者和拯救者的形象登上国际舞台中心,给这个暗淡无光的行业带来了久违的令人振奋的企业家气息。
10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2010第八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李书福作了题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的演讲。演讲伊始,李书福没提吉利,也没提沃尔沃,而是从汽车发展至今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困扰讲起。他列举出近乎无解的北京堵车、尾气排放对人体的伤害,以及频繁的交通事故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人类进步提供帮助。”李书福立下判断:“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根本出路,就是‘零排放、零伤亡’,并且要力图实现对环境有所帮助。”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口号。在吉利员工的内部讲话中,李书福经常强调“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是在为全人类做一件好事,我们的事业是神圣和高尚的!”
汽车实现“零伤亡”?“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参观完沃尔沃工厂各种道路试验后,李书福对此深信不疑:“沃尔沃轿车会自动跟踪探测前方车辆和行人的距离,提醒驾驶员减速,紧急情况下还能自动刹车。”造“最安全”的汽车也是吉利的使命。吉利熊猫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款获得国家五星安全标准的小型汽车。李书福还设计了一款越野车,“翻车、撞车、掉进水里都是安全的,落水后车门会自动打开,人可以跑出来。当然,要是睡着了那就没办法了。”去年,吉利研发了一款名为“吉利卓越”的豪华车,对于这辆车,李书福常给别人打保票:“无论是宝马还是宾利,都敢跟它们去碰撞,而且我们肯定赢。”靠着“脚痛医头”的另类思路,李书福还解决了汽车爆胎时安全保障(BMBS)这一世界性难题,李书福不在防爆胎上打主意,而是通过一套计算机系统,在爆胎瞬间增加对应轮胎的摩擦力,即使时速200公里时爆胎,汽车也不会失去平衡。吉利这一独创的技术已在国家汽车安全技术标准委员会正式立项,并在世界141个国家进行了专利注册。
汽车就是李书福的造梦空间。他发现,马路上跑的很多汽车,符合了国家标准,但并不绿色环保。“吉利的标准比国家标准要高”,吉利“最环保”的标准,是要在汽车材料、零部件、制造过程、油耗排放等全流程都做到“最环保”。吉利用水溶性涂料取代了有机溶剂涂料,在涂装环节做到了对环境的“零污染”。“即使成本高一点,我们也要用这样的技术,因为我们已经感到了这个世界在发生变化”,李书福说:“造汽车便宜不难,但便宜的结果是人坐在汽车里会闻到臭味,长期闻下去,这个臭味会进入血液、大脑,人会中毒。”现在,李书福脑子里已经开始思考汽车如何能对环境实现正面帮助,11月6日的“2010浦江创新论坛”上李书福提出:“实现零排放、零伤亡还不行,如果能实现零能耗,汽车开在路上还能净化环境,那就更伟大了”。难道有一天,开在路上的汽车,排出的不再是尾气,而是新鲜的氧气?
李书福简直是为汽车降临人间。他曾对《绿公司》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四兄弟床下就有用泥巴做成的汽车模型,高兴的时候就用绳子牵着它满地跑。长大后坐上汽车,最希望汽车开慢一点,这样坐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对汽车的痴狂,让李书福有特别坚强的神经,困境中绝不屈服。十年前,当处于国有企业和外资品牌内外围攻下的民营车企,纷纷寻求合资以求生路时,有记者问李书福是不是决心独自扛着吉利的牌子走下去,只见他一拍桌子,口中抑扬顿挫:“对!这就对了!中国汽车业还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民族品牌,我们想不想走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我们不能总踏在别人后面走,什么叫企业家?!什么叫中国企业家?!”
经过多年倔强生长,李书福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时代,他和他的吉利在商业社会里正日趋主流。天下英才传媒9月发布的《2010中国500企业家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李书福位居第三,仅排在李嘉诚、柳传志两位功勋级企业家之后。过去,李书福的身份未必使得听众有足够的耐心理解他,而今天,全世界越来越习惯于从他的言行中寻找未来汽车行业的密码。
对于大城市病入膏肓的交通堵塞,李书福受吉利一位员工的启发:“把楼房一层都拆掉,人和商店全都搬到二层,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的停车场,到处可以加油、充电,还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如果说这还算异想天开,吉利研发的一辆可以分离行驶的双体车,没准哪天就会跑在大街上。
对李书福有多年观察的新华社资深记者李安定认为,李书福有几分无畏,有几分浪漫,他的每一个想法都让人匪夷所思,但据他观察,每个奇思妙想的成功率都不低。
吉利进化论
有人曾问李书福,你为什么哭着喊着非要造汽车?除了痴迷,李书福的回答是“因为汽车简单”。十几年前李书福刚开始造车那会儿,走在大街上,你或许会发现一个浙江小伙子不无骄傲地昂着头,环顾疾驰而过的轿车,然后停下来,拍着泊在路边的一辆奔驰,让身边的人猜它的制造成本,别人再三猜,他都不点头,始终也不说答案。在李书福心中,消费者被汽车企业压榨得太久了,那些昂贵的汽车根本不值那么多钱,或者说,消费者没有得到与其付出的金钱相一致的回报。
回首往事,李书福说,汽车是由零部件构成的,长久以来,中国汽车定价以外国车为参照,而桑塔纳卖多少钱不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而是物价局和发改委说了算。由于车价不是市场决定,零部件厂家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就很小。毕竟李书福生产过电冰箱、建材材料和摩托车,对一件工业品的成本计算心知肚明。“温州的打火机1块多钱,日本的防风打火机100多块,说明中国是有成本优势的。”对李书福而言,卖汽车和卖打火机没什么两样,“所以我知道汽车应该是多少钱,这不是凭空拍脑袋,而是深入到汽车工业产品的神经末梢,从汽车产业规律来分析研究它的成本。”
一辆汽车有一万多个零件,但在李书福看来,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一个发动机”。有人嘲笑他幼稚,称吉利最初的车型是“模仿秀”,李书福反击:“100年来,谁开发过5个轮子的轿车?所以全球都是模仿秀。”2008年底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主持人为了活跃气氛,又调侃起李书福“轮子加发动机”理论,坐在台上的李书福显得有些愤怒,他借故离开了论坛。
论语里有“三季人”的故事,有个过路人跟孔子的学生较劲,说一年中有三个季节,孔子学生说明明有四个啊,两人争论不休,谁错了还要给对方磕三个头。孔子来了,对学生讲一年的确只有三季,然后叫学生赶快磕三个头放过路人走。学生不服气,孔子笑言:你没看此人一身绿衣,不过是个蚱蜢,春生秋死,不知有冬,你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在‘四个轮子一个发动机’的问题上,大多数人是三季人,他们听不懂,认为我是三季人。”李书福解释,这就是对汽车模块化生产规律的形象比喻。所谓模块化,跟小孩子搭积木一样,同样的零件通过不同的装配,不同的设计,排列组合出来的车是不一样的。李书福表示,到2015年,吉利在整车领域将建立五大技术平台和15个产品平台,可以衍生出42款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可以变魔术般演变出成百上千款车型。“媒体总是断章取义,我是把汽车的特征研究透了,抓住本质后才得出的结论。他们总提这个,好像我不懂一样。他们外行,不是我外行。”
细致回溯李书福曾经的言行,他始终是严肃认真的,只是倾听者的理解系统与他并不匹配。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程远发现,李书福身上有一种看问题一针见血、化繁为简的透视力,“其实他内在的积淀非常深”。
“价格革命”是早年吉利成功登上中国汽车工业舞台的唯一选择,李书福赢了。但他也逐渐发现,“价格”这把曾经最锋利的宝剑,正悄悄对准自己的胸口。2005年,国内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作为民营汽车品牌代表,李书福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透露吉利车已经卖到全国最低价2.9万元一辆,可是总理摇摇头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高精度的机床、发动机和变速器,这才是出路所在。”李书福事后说:“虽然总理没有批评我,但我一听就知道他不支持我的想法。”市场也为他敲响了警钟。2005年之后,李书福发现吉利汽车慢慢不赚钱了,钢板、零部件的价格一涨再涨,只有汽车不涨价,价格战打到最后,卖车相当于在卖原料,吉利正逐渐陷入“价廉—质劣”的死循环中。2007年,《浙江日报》刊登了吉利汽车的一幅大广告,李书福看了难过得不行:“这完全是用钱毁容!我们是在花钱告诉读者,吉利汽车很粗糙、很丑陋、很没有档次!”
2007年5月,中国汽车史上最彻底的一次自我革新开始了,它被李书福描述为一场“从奴隶到将军”的转型。在李书福亲自动笔撰写的标志吉利战略转型的《宁波宣言》中,他宣布吉利要从“价格取胜战略”转向“技术领先战略”,从“成本领先”转向“品牌创新”,从“以效益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转变。
“我们现在要总体跟随,但要局部超越、重点突破、合纵连横、招贤纳士,否则就不能后来居上、全面领先”。李书福重述了企业发展战略。吉利的企业使命也不再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而是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为了这个“最”字,吉利管理层一度争论得不可开交。李书福一心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不可,然而不少高管强烈反对用“最”字,他们认为以低价车起家的吉利进军中高端市场无异于自废武功,而且有“质量大跃进”之虞。李书福回忆,当时双方实在争执不下,只好投票,结果支持“最”的一方以微弱优势胜出。
紧接着就是一场生死线上的较量。《宁波宣言》发布后,吉利宣布提价20%—30%,不少经销商认为吉利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提价那是“找死”,有的暂停提货,有的干脆退出经销,吉利月销量一度从三万多辆骤降至五六千辆。“当时企业的确奄奄一息”,但李书福决意彻底突破吉利低端品牌的“魔咒”: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豪情、美日、优利欧这尚存不少市场空间的“老三样”逐步停产,取而代之的是附加值更高的“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吉利造车的发祥地台州临海基地,转型中停产一年多,所有生产线和厂房全部推倒重建,全体员工在停产期间参加培训……
直到2009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在京召开“吉利经验座谈会”。与李书福并肩而坐的是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苗曾任东风汽车(5.38,0.20,3.86%)公司总经理,在李书福初创吉利的岁月里,两人是心照不宣的对手。而这次座谈会上,苗圩把吉利付出8亿元代价坚决实施转型的意义上升到国家高度:“从先进的发动机,到拥有中国完整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再到独创的BMBS,这是吉利最大的财富,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财富”。今年1月,作为汽车行业的唯一代表,吉利转型技术体系捧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39件整车展品、14件动力总成展品和1台独特的模拟器,构成了“帝豪”、“全球鹰”、“英伦”三大子品牌区域和“安全”、“动力总成”、“新能源”三大主题公园,吉利彻底“改头换面”。4月成都召开的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李书福从自己的专属座驾帝豪EC8中钻出来,笔者一度以为那又是一款欧美进军中国的豪华车。
好友郭广昌希望,未来吉利不仅能造出最安全、环保、节能的汽车,还能造出最有文化、最有品位的汽车,能够打动消费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这就需要细节的日臻完美,正如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对李书福的建议:“大处往往吸引眼球,小处才触动灵魂。”
“企业核心竞争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转变,人的脑子、灵魂要彻底转变过来。”李书福说,“未来世界汽车工业剩下的企业不会很多的,如果做不到世界领先,做不到尽善尽美和无可挑剔,是生存不下去的。”
抓住撬动世界的杠杆
2008年10月,李书福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回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当时雷曼兄弟刚刚宣布破产,全球金融海啸正加速蔓延,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民营企业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受到不小冲击,东南沿海的缝纫机大王、玩具大王、纺织大王相继倒下,讨论会现场能嗅出一丝沉闷、肃杀的味道。轮到李书福发言。“我们今天到这里来,目的是寻找答案,讨论今后30年我们干什么、怎么干”。李书福说,“当今世界经济总体是低迷的,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如果把握住这个商机,平常我们可能要干十年,现在我们可能干一天就行了。”
“怎样才能抓住这个商机?有秘诀吗?”主持人追问。
“都说现在经济低迷,可冬天照样有阳光。所以在冬天的时候,不要穿上棉袄,躲在家里烤火,这不对。我们要把棉袄脱掉,在冬天里游泳、强身,锻炼自己的体魄。”
主持人很机敏:“吉利要出去狩猎?”
“打猎也好,冬泳也好,关键要脱掉衣服,要寻求自身能量的充分发挥。”李书福笑而不答。
之后两年,李书福果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最受瞩目的“狩猎者”:全球第二大汽车变速器制造商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顶级轿车品牌沃尔沃先后被吉利神速收购,除了百分之百的股权,吉利还获得了两者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以及高素质员工等“一箩筐宝贝”。
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预言通用、福特汽车会在十年内破产,同年在吉利内部的讲话中,李书福也宣称要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真是一个饱受嘲笑与蔑视的自我预言家。要知道,2002年李书福才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七年后,通用汽车果然宣布破产重组。“这就是全球经济的大规律”,“先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社会、政治的变化是加速度的,是平方、立方的变化,不是‘1+1=2’的变化。你想想,十三亿中国人,十几亿印度人,再加上韩国人的勤奋,这种冲击好比地壳引力集中爆发,是不得了的。”李书福看得很清楚,变化的结果,就是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以及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大变革。“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必将进入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太空探索这样的领域,全球汽车业重心一定会发生转移。我说通用、福特会倒闭,而且时间不会太长,因为这不是某几个汽车公司能够阻挡的。并不是说瓦格纳(前通用汽车CEO)是个笨蛋,也不是说美国总统管理无方,都不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一个规律,谁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吃大亏。”
如果世上真有“天上掉馅饼”这回事,李书福还真就知道什么时候掉。“世界如果不在2007年、2008年出问题,我相信2010年、2011年,最多2013年也会出问题,即使不是金融危机,也很可能在其他薄弱环节出问题。”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李书福看来,把握住一次机遇,他就能革新全球汽车行业的面貌。“什么样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我认为历史性机遇是最大的机遇,它是人为塑造不了的,历史机遇好比一个支点,找到了这个支点,腾飞就比较简单。”
福特公司1999年收购沃尔沃斥资64.5亿美元,沃尔沃近年在汽车研发上的投入累积不少于300亿美元,而李书福拿下沃尔沃,只花了18亿美元。从时间看,今年3月签署协议到8月2日完成沃尔沃收购交割,李书福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美国、欧盟、中国三地监管政府无不“一路绿灯”。此前,无论是联想、TCL还是中国铝业(10.53,0.33,3.24%)、中石油(11.95,0.50,4.37%),背景再深厚,实力再超群,都受到了收购方、审批政府的“再三过问”,上汽和南汽收购英国罗孚,时间跨度更是长到让人伤心,而且几乎没得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吉利能如此神速将沃尔沃揽入怀中,这种力量似乎并不发轫于李书福,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的运转,这就是李书福常挂在嘴边的“历史性机遇”:对美国而言,尽早甩掉沃尔沃这个烫手山芋,成为福特公司和美国朝野的一致看法;对欧盟尤其是瑞典而言,沃尔沃早已元气大伤,卖给中国这个新晋的全球头号汽车生产大国,几乎成为复兴沃尔沃的最后机会;对中国而言,收购沃尔沃足以成为所谓“弯道超车”的典范。
从汽车工业史上一位划时代伟人亨利•福特创办的公司中接手沃尔沃,李书福却干脆否认有竞争对手。“哪里有?没有啊,它们都不敢。这个买卖又不是买个苹果、梨子,多复杂的交易啊。”李书福说,光是并购沃尔沃的文件,就厚达一万多页,一百多公斤重,过海关时还要缴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常高难度的一个并购。”
有很多人问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钱从哪来?”李书福觉得这话问得有意思,轮到他揭开谜底时,他的眼睛惯常会眯成一条缝,笑容有些得意:“你们反过来想,世界上那么多钱,它们干什么?我们就用它嘛,吉利是没有钱,但别人有很多钱,可不知道怎么用,我们就来帮他用这个钱。”收购沃尔沃是吉利出面,但股东还有大庆国资委、嘉定国资委以及国内几大银行。
“吉利汽车没有国家一分钱投入,也不享受任何国家特别保护”。在“2010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李书福慷慨陈词。1996年李书福造车伊始,因为拿不到批文,几经折腾买下四川德阳监狱里的一家汽车厂,好不容易造出汽车来进京报批,国家却不允许生产,说你造这么漂亮的汽车,一汽、二汽怎么办?后来李书福就仿制了一辆夏利,弄得很粗糙,总算上了汽车生产目录。“但是吉利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可以自由想象,可以自由组合资源,这种组合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就是一种创新。”
前《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认为,吉利的经验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敢当首长”。艾丰把造汽车比作写文章,写文章有三种方式:一般人自己写,自己署名;秘书是自己写,别人署名;首长是别人写,自己署名。李书福创业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打着别人的旗帜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愚蠢的”,一直通过整合利用全世界的技术、人才和资本支撑自己的品牌,让全世界的资源围着他服务。“‘首长方式’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在全球格局剧变背景下,中国企业不必再‘闭门造车’,而应该鼓励企业敢于、善于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壮大自主品牌,同时使各方实现共赢”。艾丰说。
李书福认为,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创新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创新不能在自我封闭的环境里进行,而必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大胆、科学地进行全新组合。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从事繁杂的经营管理,而是创造性地整合各种生产条件和要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最大可能地把中国的成本、市场优势,以及外国的技术、资金、人才,通过合作、合资,通过法律的纽带形成利益关系,形成新的竞争力,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李书福列举的各生产要素和条件中,肯定还要加上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不会停”这一大趋势的判断。有人问他,吉利凭什么成功收购沃尔沃?他不假思索地答道:“美国没有共产党领导,中国有共产党领导,就这么简单。”吉利并购沃尔沃后举行的各种庆功酒会上,李书福举起酒杯后第一句话通常就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别以为我讲的是大话、空话”,9月在杭州举行的“西湖论剑”上,李书福解释说:“党和政府给了吉利很多力量和指示,才使我们下这样大一个决心,大家一定要记住,只要按照党的精神做事,一定不会错的。”
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选择了吉利,李书福深知,吉利要继续成长,须臾离不开这种力量。当2008年很多民企因宏观调控纷纷思退时,他断定“30年后中国民企的力量肯定比现在强大得多,没有任何含糊”。“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在民间”,李书福判断,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合资汽车企业分裂,国有汽车企业倒闭,或被外资、民企兼并,最终,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将进行决战。
在一个私下场合,李书福对当年比他名气更大的“造车狂人”仰融表示了不解:“为什么要和政府对抗?今天民营企业家的一切都是政府给的,政府需要的话,我明天就可以把吉利贡献给政府。”别被李书福的表决心彻底迷惑,某西部省份领导曾游说李书福到该省建厂投资长达一年,最终李书福拒绝得很直率:“政府招商引资是为了振兴当地经济,而我们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生存。”如你所见,“狂人”比我们认为的冷静得多,健全得多。
全球化时代的解放者
即使今天李书福已跻身中国最具国际面孔的企业家之一,人们对其驾驭全球公司的前景仍难言乐观。来自CampaignChina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49%的网民在回答“你是否会购买吉利公司的沃尔沃”时选择了“不会”。没人质疑中国企业家的资本实力和远大抱负,但在经验、气质、底蕴等选项上,人们始终难以投赞成票。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打赢中国市场的战役尚可一为,但要在全球主流市场作战,胜算不大。
此刻,你又会看到李书福一边拨浪鼓似的摇头,一边狡黠混杂着不屑地反驳:“不是所有外国企业都难管理,吉利并购沃尔沃一定是有理由的,我们有百分之两百的把握使得沃尔沃有更好的发展。”
李书福曾把沃尔沃比喻为一个神秘靓丽的女孩,当全世界汽车巨头都在想尽办法得到她时,李书福却在琢磨她的内心世界:“虽然沃尔沃开口愿意嫁出去,条件也有了,可她到底在想什么?”李书福像个善解人意的小伙子,为心仪的姑娘号脉:福特对沃尔沃宠爱过度,以至让沃尔沃失去了危机感,加上沃尔沃战略从属于福特战略,手脚被捆住了。得到沃尔沃的芳心后,李书福开出的药方更让人叫绝:“沃尔沃不能放在动物园笼子里,要放虎归山,恢复它的野性和捕食能力。”
如果说福特和沃尔沃的关系是父子,吉利和沃尔沃的关系就是兄弟。李书福多次表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两者实施完全不同的企业战略。八人组成的沃尔沃新董事会中,中方只有李书福和负责中国业务的高级副总裁沈晖两人。
“就像香港回归祖国搞一国两制一样,企业原本形成的架构,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条,不要轻易打乱,不要因为某一件事情就全盘否定人家的成果。企业经营的成败,差的往往是5%、6%,要在这个范围内一点一点调整。全盘推倒,换一批人过去,一定不如它原来管理的好。”
原来,李书福不是一个征服者,而是一个解放者。他并不是要施展什么控制手段,而是要帮助沃尔沃重拾生命的活力。同时,李书福为沃尔沃准备的中国市场这块高地,也能帮助“老贵族”在短期内找回自信。李书福信誓旦旦:“只要把规模做起来,无论是在技术、品牌、服务、质量各个方面,沃尔沃完全可以匹敌奔驰、宝马”。
“沃尔沃是瑞典的,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属于全人类。”李书福反复强调,并购带来的多元化恰恰是产生伟大企业的摇篮。“文化差异本身是好事,善加引导就能产生混血巨变。”已经开始希冀浩瀚宇宙的李书福说:“人类如果只在族群内部通婚,生出的会是痴呆儿。我想企业也是一样。”
李书福明白“和而不同”的道理,“同”只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它不可能催生新的物质,因此要实现“混血巨变”,就必须以大量的“不同”为基础,众多的“不同”构成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能够震撼世界。
在与沃尔沃的谈判过程中,李书福早已给世人展示了他驾驭一家全球公司独树一帜的风格。在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后,李书福立刻同福特高管一起飞赴瑞典哥德堡,同沃尔沃工会代表对话。
现场气氛有些紧张,沃尔沃工会成员当即就给李书福出了一道难题:“你能不能用三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
与会的福特高层为李解围:三个字,这怎么讲得清楚?
“我可以”,李书福停顿片刻,吐出三个字:“我爱你”。
短短三个字,李书福就将沃尔沃工会成员和全世界媒体瞬间拥入了自己的怀抱。紧接着,李书福一方面在不裁员和保障沃尔沃员工利益方面作出书面承诺,一方面主动邀请瑞典媒体和沃尔沃工会代表到中国访问吉利总部,亲自为工会代表和媒体解答问题。人们渐渐领悟到,李书福不仅是个精明的战略家,也是个拥有直指人心力量的情感天才。
吉利集团兼并与收购总监袁小林认为,李书福对商业有非常本质的把握,能够像激光一样直接到达核心点上。“工会的问题,我认为不是工会的问题,而是核心价值理念的问题”,李书福自问自答:“工会为什么存在?是为了保护员工利益,只要满足了员工利益就可以了。”
总结吉利近年来的国际化经验,李书福表示:“要非常坦荡,要扒开心胸,把所有东西掏出来让人家看,不要耍小聪明。”他特别强调透明的重要性:“千万不能瞒,你瞒了一,他会认为你瞒了十,这样互相猜忌越来越深,最后就是矛盾情绪对立,一天到晚搞斗争了。”
李书福也在重新思考全球化企业的意义。他认为全球化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全球负责任:“没有说对方败了,另一方就赢了,对方败了,对赢的一方也是致命的打击。只有对方赢了,自己才能赢,一定是双赢、多赢。只有大家都高兴了,我才能高兴,否则我就高兴不了,一天到晚烦恼。”
吉利的核心价值观是“快乐人生,吉利相伴”。李书福说:“我们工作一切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性解放出来,让人能够享受现代文明。”这也是吉利存在的根本目的。因为如李书福所说:以失去同行对你的尊敬为代价而换取的胜利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贾林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