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工业界,孟少农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把自己汽车科技知识和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我国的汽车工业。
孟少农是国内汽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出许多至今仍有着深远影响的精辟见解,对后来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轿车工业和充分利用一汽、二汽优势开发轿车工业起了重大作用。
还是用前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一段描述,作为对他的评价更为准确。“在汽车工业界,孟少农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把自己汽车科技知识和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我国的汽车工业,而从不计较名誉地位,直到晚年才获得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但在人们的心目中,由抗日学生、进步青年、红色教授、工程师,到汽车工业的巨星、名家、创业人、拓荒者、军师、泰斗,他的各种美名不计其数,而统称他为同志或老师,我觉得是合适的。”
2009年4月,“孟少农励学基金”在清华大学正式启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基金就募集到超过100万元的捐款。该笔基金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用于对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优秀学生的奖励,更是对孟少农精神的弘扬与传承,铭记他以及与他背后那段激情四射、无私回报祖国汽车事业的往事。
就在今天国内汽车界探讨谁是汽车界“海归”第一人的时候,早在50多年前的1945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汽车专业硕士的孟少农就已经回到了他阔别5年的祖国,令他下决心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工作待遇和生活环境的精神动力,就是内心按捺不住的报国理想和念念不忘的汽车兴国之梦。
回到清华大学任教的孟少农是清华机械系的第一位汽车专家,他开设了系里多年想开却始终未能如愿的汽车工程学课程。师资不足,他就一人承担起汽车工程、工艺学、工具学等3门主课的讲授。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7月,“中央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六五二厂”在长春成立,这意味着,新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进入起跑线。六五二厂是一汽的前身,孟少农担任主管技术工作的副厂长。到1953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孟少农担任一汽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1957年,国家提出研制生产轿车的问题。孟少农综合了国外中档轿车的优点,确定了中国第一台“东风”小轿车的蓝图,仅仅一年后,“东风”样车正式下线,向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报捷。毛主席在怀仁堂后花园乘坐了“东风”轿车后,高兴地说:“今天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1965年,孟少农离开辛勤创业13个年头的一汽,回到北京,任一机部汽车局总工程师室负责人,领导全行业的技术工作。其间,文革开始,孟少农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直到1971年5月的一天,孟少农突然接到上级调令,赴陕汽任生产指挥组副组长,领导技术攻关。孟少农一家由此迁往荒凉的陕西岐山五丈原落户。
孟少农来到陕汽时,厂里还在实行军管,大部分技术干部都在车间劳动。他顶着政治压力,建议并成立起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组合机床设计等技术职能部门和职工大学,使厂里大部分技术人员回归技术岗位。由孟少农主持改进的延安牌SX-250型5吨越野车,质量优良,成为国产军用越野车的佼佼者。
正当孟少农带领陕汽继续开发新一代军民两用载重车时,地处十堰的二汽情况危急,孟少农被调至二汽,从一个大山又来到另一个更远的深山。
1977年年底的二汽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刻,由于受文革影响,旗下产品东风140已经试制了5轮,但不合格件有1200多种,质量问题高达9300多个。正是在危机时刻,原一汽老厂长、时任二汽厂长饶斌向一机部提出请求,务请中国最权威的汽车专家孟少农来二汽担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来到二汽后,面对全厂上下几万双期盼的眼睛,孟少农在全厂动员会上表示:“二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要么上去,要么垮台。背水一战,没有退路。我相信,二汽的几万精兵,一定能化险为夷,失败不属于二汽。”
在孟少农的带领下,攻关的战果令人振奋。仅一年时间,“东风140”5吨载重车以崭新的面貌正式投产了!新出厂的“东风”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的优良性能威震全国。
从长春到五丈原,再到十堰,孟少农的工作岗位始终在汽车生产的第一线。用他家人的话说,他的家越搬越偏僻,越搬条件越艰苦。即使在他退居二线后,孩子们曾劝他调回北京,孟少农却执意留在二汽。他说:“身在汽车厂,我感到心里踏实,靠近汽车,听得到汽车厂的脉搏,我才能睡着觉。”
作为新中国汽车泰斗级人物,孟少农提出的许多见解至今仍有着深远影响。他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开发小轿车的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发展小轿车的设想。他认为,一个汽车厂要是不生产轿车,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厂。小轿车一定要进入家庭。
基于对我国发展轿车工业的前瞻性认识,孟少农在很多人认为中国开发轿车还为时过早的时候即已经开始了技术的准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孟少农就坚持改组了二汽产品设计处和工艺研究所,建立一个以产品开发为核心,融材料、工艺、基础技术于一体,具有强大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他认为,这是使二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现在这个中心已在为东风轿车的开发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1980年11月,孟少农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他也是二汽有史以来惟一的国家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直到晚年,发展中国的轿车产业仍然是孟少农最大的心愿。他不断为发展中国的轿车产业摇旗呐喊。多年前他曾感慨地说:“到了公元2000年,全中国如果不能生产200万辆优质汽车,我死不瞑目!”
1986年,在孟少农等老一辈汽车人的推动下,二汽集中力量开始对发展轿车进行谋划和运作。二汽确定“两条腿走路”方针发展轿车:一是合资合作,二是自主研发。遵照这个方针,在孟少农去世后不久的1988年7月24日,二汽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签署轿车可行性研究协议。二汽发展轿车事业开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轿车工业?孟少农也有着全面的思考。“我们要建立的轿车工业,应该是健康的,能够在强者如林的世界市场上竞争、生存并发展的,能生产优秀产品并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孟少农在多种场合向当时的汽车工业界表达他的观点。
“利用外资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此成为跨国资本的小伙计。”孟少农认为,如果企业的手脚被束缚住了,这样的企业就没法生存下去。
即使在他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惦念轿车工业。1988年1月9日,即在他逝世的前6天,已处于弥留之际,当二汽同志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关心地问:“你们搞的小轿车前期工程怎样?”当回答“进展顺利”时,他很满意,并自信地说:“等病好了,我和你们一起干。”
作为中国汽车界少有的集技术、管理、经营于一体的专家型人才,孟少农一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他勤于思考,善于理论结合实际,对于许多问题有自己的成套想法。至今,孟少农所遗留下来的这些观点和见解,仍对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缅怀我国这位著名的汽车专家,二汽为他塑了半身铜像两座,一座安放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一座安放在武汉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