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走近汽车业陌生人:另类百路佳的迅速蹿起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09年07月03日11:20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杂志 作者:葛帮宁

  逼上拳台

  2009年5月18日,在南昌昌北经济开发区的百路佳客车生产基地,苏力乾首度接受《汽车商业评论》的采访。

他说,2005年在率领若干人离开大金龙另立门户之前,他已经在厦门贡献了15年的青春,并从一名技术员做到了生产总监的位置。

  起初,很多人对这位戴着眼镜,浑身散发着文人气息的领军人物并不看好。在中国客车领域,“三龙一通”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不管你怎么拼,肯定都拼不过这几个龙头企业。很多人都会问,你的空间在哪里?”苏力乾的回答有二:一是高品质客车,二是发达国家。

  不管是之前的无锡安源,还是现在的百路佳,苏力乾对这两个核心理念的追求从来痴心未改。他并非没打过国内市场的主意,但遇到的阻力却超乎想像。首先在价格上就没法竞争。同样的东西,大品牌批量采购,成本低,付款周期可以拉得更长。小品牌正好相反。“哪怕你品质堪与金龙和宇通一拼,哪怕你用材选材更为考究,你至少要便宜三四万元,才有可能卖出去。”

  如果国内销售之弊仅限于此倒也罢了。一次,有个国内客户来看车,双方相谈甚欢,最后这位客户对他说了实话:我买你百路佳的车,哪怕是因为司机操作失误肇事,人们多半会说,你干嘛去买百路佳的车?你了解它是个什么样的企业?但要是买金龙或者宇通的车,哪怕是因为车本身有问题,他们可能也会说,全中国都买他们的车,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件事对苏力乾的触动非常大,痛定思痛后,他决定暂时放弃国内市场。他的账算得很清楚,全世界每年大中型客车需求量是30万辆,中国分走了10万辆,还有20万辆在海外,后者显然是一个规模更大,市场更规范,客户忠诚度更高的市场。既然在国内不具备任何优势,为何不去海外闯荡?

  恰在此时,他事业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罗纳德,澳大利亚巴士与国际客车公司(BCI)主席。双方牵手前,BCI是澳大利亚一家中等规模的客车制造商,通过购买曼恩、奔驰底盘,自己做车身,已有30年历史。

  2005年5月,罗纳德到深圳出差,约好跟老朋友林文斌见面。林在马来西亚从事汽车行业,跟罗有十几年的交情。见面时,林还带了个深圳朋友。那段时间他们都比较闲,就策划一起做点事情。彼时BCI在澳大利亚的经营出现困难,除了竞争因素外,人力成本高企也令人头疼——售价150万元的车,其中50万元要用来付人工成本,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需2万~3万元。席间,林建议罗纳德到中国找一家合作伙伴,做OEM生产。

  接着他们就考察中国客车厂,宇通、金龙、中大等都去看过。但一来大企业不愿意做贴牌,二来有些作坊式的小厂他们又看不上。挑来挑去,最终选择了刚到无锡不久的苏力乾团队。

  整个过程,林文斌都是一个关键人物。罗纳德并不了解中国市场,也不知道中国客车究竟怎么样。澳大利亚人做事情很精明,肯花钱,但还是担心中国客车的品质。罗最初只让他们做样车,待认可后,再大批量下订单。有个说法是,最初做样车的钱是林文斌和他的深圳朋友掏的腰包。

  市场反映良好。就这样,苏力乾从几辆样车起步,逐渐做大。最高时澳大利亚月订单曾做到40辆。截至2008年年底,经由BCI销售到澳大利亚的客车保有量已有600多辆,占当地市场份额的20%,排在第二位。在它之前是沃尔沃

  几战告捷后,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一友人向百路佳引荐了美国BCI公司首席执行官菲尔。美国BCI是一家从事飞机租赁、游艇制造以及豪华客车制造和改装的企业,它以独立形式跟百路佳签订了在美国的销售协议。

  这段小插曲并不妨碍苏力乾为百路佳确定市场策略:先从澳洲做起,等做到一定基础后,再去美国,去欧洲。按照如此定位,百路佳只向发达国家提供8米~13.7米区间的三类产品:一是前文提到的高档客车,包括旅游客车、城市公交和豪华房车。《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2008年中国客车每辆车的出口单价中,青年客车最高,为100多万元;接着就是百路佳,为80多万元。

  二是做高附加值的改装车,如高尔夫商务车、工程抢险车和采血车等。这种车市场需求量不大,但售价较高。三是新能源客车,包括新燃料电池车、超级电容车、混合动力车。2008年百路佳已经把混合动力客车卖到了澳大利亚,一款8.3米的纯电动客车将在6月底举行的墨尔本车展上亮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禹)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