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如果不注重品位的提升,哪怕再有钱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企业如果不注重品位的提升,哪怕当下做得再大,也不会具有强大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
对于企业而言,提升品位,必须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必须塑造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必须要有值得效仿的创新思想和气度胸怀。
13年时间,三和从无到有,从业务单一的维修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的营销集团,并一直在营销业受到广泛赞誉,重要原因就在于重视了企业的品位提升,并借此打造出了三和的差异化竞争力。
品位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孤芳自赏,
而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完美体验
成都商报:“品位”这个词,三和是在取得了一定成绩后总结的还是从创业就贯穿始终?
陈全:三和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创业阶段:1996年到2000年。
基于董事长黄宗敏超前的市场判断和勇气,三和果断在荒芜的机场路创立并且率先建立西部第一家4S店,因为起步早、看得准、技术精,企业很快得到客户认同,取得了初步成功,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第二是发展阶段:2000年到2004年。
董事长黄宗敏意识到,只代理一两个汽车品牌是不行的,要增加抗风险能力,就必须适当扩大代理品牌规模,而且仅仅靠代理主机厂的品牌不行,还必须不断完善后市场产业链,探索自己的业务领域。在此期间,三和快速发展,陆续代理了奥迪、双龙、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等品牌,同时成立了三和老爷车翻新、自动波维修、快修连锁、三和担保等专业公司,成为了西南地区经营中高档汽车品牌最多、汽车产业链最完备的汽车运营商。
第三是成熟阶段:2004年到2008年。
这一时期黄宗敏开始日益强调企业的稳健发展,注重经营质量和差异化营销。这段时期三和没有把乘势扩张4S店作为重点,而是稳健地导入了劳斯莱斯、沃尔沃、英菲尼迪、悍马等豪华品牌。同时,汽车文化成为了三和最具价值的力量彰显,从三和汽车园、艺术馆到老爷车博物馆,文化不仅让三和成为了车市景观,还赢得了国内外汽车行业的赞誉。
第四阶段是品牌塑造阶段:2008年开始。
去年开始,三和把致力于让西部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现代汽车生活提升为企业的最高使命,把做一个立足于汽车后市场的健康的有品位的百年企业确定为企业愿景,把员工成长、管理优化、顾客满意、财务指标的综合平衡发展作为未来五年的战略,同时开始导入了BSC(平衡计分卡)、OBM(全面预算管理)、SMA(全员管理创新)、SMS(管理制度体系)等一系列科学的战术执行工具。基于此,两年来,三和紧紧抓住“提升品牌核心价值”这个龙头,以“顾客”为中心,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为品位管理,对营销、服务、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成立了面向十万客户的集团级呼叫中心、朗行者客户俱乐部、推进2009“服务制胜年”、开展五星级销售(服务)顾问评选、全面引入专业神秘顾客访谈、制定基于品位的《三和集团环境标准》等, 同时成立“豪车走廊”,代理的13个品牌中世界豪华品牌达到9个,成为国内代理豪车最多的营销集团,进一步提升了三和的品牌核心价值。
成都商报:经历这四个阶段的三和集团,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有什么值得与他人分享?
陈全:三和经历的这四个阶段,确实有不少也是今天一些汽车服务企业正在或将要经历的阶段。我认为,坚持企业的品位是最重要也是必须贯穿始终的。尽管每个阶段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并不是说只有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才需要讲品位。实际上,对品位的认识越深刻,重视越早,企业越有可能获取更良性的发展。因为品位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孤芳自赏,而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完美体验。
以客户为核心
方能基业常青
成都商报:三和从创业之初就坚持要做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经历了13年发展后,你是怎样看待企业的常青?如何做到常青?
陈全:集团在13年发展历程中,特别是作为董事长黄宗敏,就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做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可以说,也正因为有了这个信念,三和13年来才有了上面所说的四个阶段的发展,才勇于进取,立足长远,坚持把提升企业品位作为实现基业常青的根本。
当前乃至未来五到十年,尽管中国汽车消费仍然存在很大的增长潜力,尽管一些国内车企还在高歌猛进,但是无可争辩的是,随着车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随着消费高峰的逐渐消退以及市场寒流的到来,是否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车商的发展。
传统的经营思路认为,依靠扩大规模,形成资源的相对优势乃至类似国美式的垄断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佳方式,近期一些汽车营销集团热衷于此。我在此大胆预测,这个思维将在未来三年内成为历史。全球最大网上书店亚马逊总裁杰夫·贝佐斯说:“如果你能打造出完美的体验,顾客就会相互传播,口碑的影响力巨大。”如何才能为顾客打造出完美的体验?我觉得只有依靠企业品位的不断提升,因为只有品位才能带给消费者真正的荣耀感,才能获得市场的真正认可和长期追捧,才是实现基业常青的根本。
所以,所有希望基业长青的企业,必须要努力克服浮躁的情绪,必须要适度抑制攫取机会利润的冲动,尤其必须要打破以自我为中心传统思维。要立足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立足于提升企业的健康和品位,立足于履行企业的社会公民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为虚名所累,才有可能不昙花一现,才有可能树立远大的企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