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车企跨国并购传闻不少,腾中收购悍马、吉利收购沃尔沃。此外,一汽、东风和上汽等车企也曾成为收购悍马的传闻主角。
中国车企高调亮相,大张旗鼓地并购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这是一件好事。若能顺利吞并强势企业和品牌,对于提高中国汽车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不无裨益,但以目前的实力,能否并购成功并带活企业还不得而知。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今年车市的热点话题。在经历了坊间无数的传言后,日前终于有了官方消息——10月28日19时40分,福特和吉利均发布公告称,吉利控股已成为沃尔沃品牌的首选竞购方,吉利并购沃尔沃终于浮出水面。不过,首选竞购方并不是唯一竞购方,摆在吉利面前的除了竞争对手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一一解决,而其中最主要的三个障碍就是资金、工会和政府,能否通过这“三重门”,关系着吉利能否顺利将沃尔沃“娶”回家。
资金——不差钱
吉利要收购沃尔沃,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关是资金。福特此前收购沃尔沃的资金高达64亿美元,而出售沃尔沃的价格估计将在20亿美元上下。但这个价格对于年产汽车20万辆的吉利集团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这笔折合近130亿人民币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发言人袁小林表示,这笔资金将由中方银行协助解决,而对具体的细节,他表示还不方便透露。
虽然对这笔资金具体由哪家或者哪几家银行拿出来仍然不得而知,但是从吉利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的轨迹中也可见一斑。当时,吉利向DSI公司的第一债权人苏格兰银行申请了4500万澳元(约合2.8亿元人民币)的贷款,从而完成了这笔收购。如果收购沃尔沃得到多家金融机构的支持,那么资金应该不成问题。
而且,吉利除了银行的资金之外,在资本市场上也是长袖善舞。今年9月份,吉利汽车向高盛集团发行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由此募得25.86亿港元。吉利当时在公告中表示,这笔资金可能用于“潜在收购事宜”。虽然25.86亿港元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来说是显然远远不够,但跟高盛集团建立了如此联系,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底气无疑更足了。
这么看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第一重门——资金,显然不成问题。有银行和高盛撑腰,吉利已经到了“不差钱”的境界。
工会——不好惹
不差钱仅仅是个开始。有钱你能买,但是人家还未必卖呢。财大气粗的上汽,在韩国双龙汽车身上,就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暗亏。虽然上汽与双龙的合作最终两败俱伤有着种种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大程度上则来自于上汽与双龙工会旷日持久的分歧和内耗。而吉利收购沃尔沃显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收购消息一传出,沃尔沃工会就呼吁瑞典政府对此事保持关注,以防止沃尔沃出售后出现大规模的裁员。
对于这一问题,吉利似乎成竹在胸,袁小林表示,沃尔沃目前的工厂、研发中心、经销商网络、工会协议等都将予以保留,未来的沃尔沃将由独立的管理团队领导,总部仍将设在瑞典的哥德堡。吉利集团将会和福特、沃尔沃三方一起努力,考虑各方利益来保证收购的成功。显然,为了并购沃尔沃,吉利已经将姿态摆得很低。
尽管吉利如此表态,但并没有打消沃尔沃员工的疑虑。沃尔沃轿车公司工程师、工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沃尔沃工会已经要求同吉利对话,以对吉利收购计划有所了解,同时保障并购后沃尔沃员工的利益。而国外媒体同样传出了沃尔沃零部件生产商因为担心技术会被吉利滥用,因此可能选择不向沃尔沃提供高科技产品的消息。
看来,要过沃尔沃工会这一关,显然要困难得多。北欧高福利社会培养出来的沃尔沃工人,比韩国工人似乎更难伺候。
政府——要监管
除了工会和资金,摆在吉利面前还有最后“一重门”要过——中国和瑞典政府。在10月28日吉利发布官方消息之后,11月5日又传出来的最新消息却是: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不想批准吉利收购沃尔沃,真实原因尚不清楚。“最大的可能或理由是担心吉利汽车无法很好地运营沃尔沃汽车,进而出现损失。”有业内人士做出这样的猜测。
而此前传出的消息,则是吉利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文,而且是唯一获得批文的国内企业。但记者了解到,根据现行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达到1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都必须经国务院相关部委批准,吉利并购沃尔沃将不止1亿美元。显然,这一通行证仅仅限于同意吉利参与国际并购,并不代表吉利收购成功后便能够获得政府审批。
之前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记者了解到的最新进展是,腾中已向商务部递交收购悍马的申请,但商务部认为品牌附着于产品、技术上,故已打回该申请,并要求腾中重工说明收购何种资产。腾中重工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尚无进一步可对外披露的进展。
即使吉利收购通过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但能否获得瑞典政府的批准呢?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并非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此前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被美国政府叫停,考虑到工会在瑞典的话语权,瑞典政府最后会如何表态,显然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