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的两会上,纵观涉及汽车的议案,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直指“汽车社会”,包括环境税、交通环境、汽车信贷消费、黄标车报废、新能源汽车等焦点纷纷破题,而不仅仅局限于产业本身。随着汽车对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生活节奏,乃至文化习俗等产生冲击和改变,中国走向“汽车社会”已毋庸置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高速增长不等于马上到位
曾几何时,汽车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仿佛不经意间,汽车就从神殿走下了普通家庭。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300万辆,同比增长48%和46%,在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的新格局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成长性的汽车销售市场。
可是要按“汽车社会”的四大标准——高汽车普及率、完善的交通设施、完备的道路交通法规、相当程度的汽车文化来衡量,中国还有“硬伤”。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有汽车7619万多辆,其中真正的商用车和乘用车大约6000万辆,以13亿人口平均,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46辆,汽车普及率不到5%。比起美国82%的汽车普及率、日本54%的汽车普及率,中国实在相距甚远。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一边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严重堵塞,一边是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车辆稀少。这让我们仅次于美国的,总里程超过5万公里的世界一流高速公路,不是噎着,就是饿着,状态青黄不接。而屡经修订的国内的道路交通法规,在执行中也打了很多折扣。许多地方的交通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自行车时代,亟待提高。汽车文明的建设就更处于一个刚解决了温饱的状态。要完整实现“汽车社会”的内涵与外延,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弥补。
汽车消费衍生幸福的烦恼
在走向汽车社会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能源挑战,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引发了强劲的石油需求,进而对能源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缓解能源消耗是汽车产业政策不容回避的一对矛盾。其次是交通公害和管理挑战,一方面汽车的能源消费急剧上升,由此产生的污染严重地侵蚀中国的城市;另一方面汽车普及在带来城市范围的扩张和人们自由活动范围扩大的同时,也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管理和交通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如何从根本上改善交通,实现车与路的和谐,进入文明有序的汽车时代,是对政府管理部门提出的长期考验。
除此以外,迈入“汽车社会”的门槛,与汽车使用最直接的消费者,正在经受着日益加大的压力和消费烦恼。好不容易兜里有钱买车了,起初想到的都是坐在四个轮子上看天下的愉悦,却发现汽车消费衍生了无穷无尽幸福的烦恼。
养车用车价格不菲
油价下调上浮了无数次,始终坚定地是朝向高处走。其实谁都明白,而地球上的油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汽车继续每年以1000万辆以上的速度递增地话,中国的原油需求将超过负荷,油价也只会不断上涨。在看不到新能源车广泛应用的曙光之前,市场对油价上涨未免日益敏感和焦虑。在停车位、高收费的问题上,如今好多生活小区的停车场已经爆满,有的小区甚至只有“买车位”或“零租”两种停车方式选择,动辄六位数的车位购买费,伤了多少汽车消费的元气。另外,中国的高速公路收费几乎全球最贵。一趟400公里的高速正常收费至少在两三百元以上。而笔者有朋友最近在美国跨州旅行,全程高速公路1000多公里总共只收费40美金。在迅速增长的中国车市面前,在紧跟不上的道路交通建设和管理面前,车主还很可能边堵在路上边交“拥堵费”。
售后维修纠纷不断
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的统计,2009年全年以及2010年1月至3月上旬,汽车相关投诉数量约为1.2万例,其中有效投诉为1万例左右。近两年,汽车售后维修等消费纠纷一直与日俱增,而且很多纠纷年年提,年年有。分析显示,2009年中国车主的投诉比2008年大幅上涨了39.7%,这个数字几乎与2009年中国车市增长的幅度同步;而尤为让人担心的是,在中国车主的这些投诉中,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比例达到45.8%,高居第一。汽车质量,成为中国车主在过去一年里最不满意的购车和用车体验。
由于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没有明确的“三包”规定,在纠纷发生后,如何区分消费者和4S店的责任相当困难;而退换车条件又多由汽车厂商单方面规定。缺少专业汽车维修知识的消费者要实现维权,在举证、检测、索赔方面举步维艰。在2009年的所有汽车相关投诉中,一次性投诉解决率再次降低了2.5个百分点。从丰田品牌“召回门”事件频发可以看出,在汽车销量大涨的今天,无论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还是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都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首要责任,主动去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才是根本的“造车之道”。而站在千万辆级产销平台的中国汽车产业,售后服务应该紧跟汽车社会的发展,满足汽车消费的新变化、新需要,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前进中追寻绿色的方向
汽车社会一定是有大量的汽车,却并不是说马路上跑满汽车就可以称为汽车社会。汽车社会也可能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对自然和人本身造成巨大的负担和代价,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混乱、马路杀手、债务危机、停车场战争……事实上,汽车社会不是汽车的社会,而是“人”的社会,是一个包括了文化、生活、管理等各方面在内的整体社会体系,与大众生活方式有关。
汽车普及始终是一种趋势。在低碳经济成为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主流议题的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应对节能减排的挑战和机遇,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推广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在未来碳减排方面能否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计。只有建立一种资源约束型的、适度汽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即所谓的绿色文明或绿色生活方式,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持续的汽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