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章男在焦头烂额地全球巡回道歉,3月11日,大众在狼堡高调召开了2010年年会,这无疑标志着大众在坚定地朝着全球第一的目标迈进。大众发布的2009年年报是让全球很多企业羡慕的,中国市场的贡献在这份漂亮的年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来自中国将近20家的媒体,在这场年会中分外显眼,大众集团总裁文德恩在年会前一晚的大众集团之夜,还特别接受了来自中国媒体的采访。大众在中国的战略将进一步加快实施。
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颇有感触地说:“2009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寻常的一年,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似乎在这一轮的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非常小。”
据了解,2009年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向顾客交付了140万辆新车,和2008年相比,增幅超过35%。另外2009年对大众汽车集团而言还有另外一层特殊的意义:中国市场的销量也是第一次超越德国,成为大众汽车集团最大的单一市场。范安德颇为自豪地说:“我本人对中国的情况以及我们在中国的表现非常满意。”
中国市场将继续给大众集团带来惊喜。
电动车战略
此次大众年会透露出一个消息:大众将在北京车展期间发布自己在中国的电动车战略,这件事情已经得到了多方证实。负责大众全球研发的董事哈肯贝格博士表示:“这将是一个惊喜。”
大众中国公关总监杨美虹告诉记者:“到时大众集团的董事们会齐聚北京,在我们举办的大众之夜上共同宣布大众在中国的电动车战略。”
大众曾经试图在中国推广自己的清洁柴油计划,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这个风靡欧洲的节能技术没办法在中国实行,与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大打新能源牌相比,大众在这方面似乎显得有些滞后。
对于这种说法,范安德并不认同,他表示:“我们宣布的比人家晚,但是我们的动作不比人家慢。我记得奥迪的董事长施泰德说过,在宣布某项新东西的时候,我们不做第一个;但是在新技术和产品推出的时候我们要做冠军。在新能源、节能减排新技术方面,我认为大众汽车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公司。”
大众在电动车市场方面也雄心勃勃:“我非常清楚中国现在在电动车领域发展迅速,并且有政府的期望和支持,中国即将成为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大众汽车在中国电动车市场,依然要做领先者。”范安德表示,大众推广新能源技术会首先考虑性价比。
同时,大众将在全球包括中国推广模块化战略,据了解,这个技术在平台共享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更高效。依靠模块化战略就可以把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最新的技术,比如混合动力,或者电动车技术带到中国,并进行量产。
范安德也已经意识到了中方在这方面的渴望:“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也希望我们在电动车、新能源方面,能够带来更多技术和能力。”
将建新基地
2009年让范安德感到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产能:“我们在中国全线产品的产能都非常吃紧,库存非常低。受这种产能的限制,没有做得更好。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可以销量更多。我个人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意,因为这样会导致消费者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他们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拿到车。如果向我预计的一样,有15%到20%的增幅,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今年要净增40万辆的销量。这种规模的产能提升对我们整个组织架构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如何提升产能是大众在中国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这很快就会有答案,范安德透露,大众正在研究在2009年至2011年投资40亿欧元的基础上继续追加投资,而这部分投资将有可能投向新基地的建设。
范安德表示:“我们正在考虑和研究在南京和上海之外扩建工厂的计划。我相信新生产基地的计划迟早会对外公布,也希望这个时间不会太久。正如我们刚才那位董事提到的,可能短期内,新生产基地不会马上出现。针对决策做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会比较短,但是新的基地开始生产的过程,要到中期才能实现。”范安德表示,这个中期是指在2013年左右投入生产。
同时,由于模块化战略的推广,这个新的生产基地将有可能出现奥迪、大众、斯柯达3个品牌产能共享的局面,范安德表示,从技术层面来说,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还有很多的可能性,并没有定论。范安德也否认了将在新的生产基地引入西亚特品牌的说法。
稳健做第一
大众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表现都可以用“一枝独秀”来形容,丰田的危机也给大众带来了一次机会。
不过,大众集团总裁文德恩并不这样认为,他告诉本报记者:“我们不认为丰田的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我们只是按部就班,自己原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沿着自己的路走。我想丰田是个非常强有力的品牌,而且今后也会保持这个强有力品牌的地位。”
同时文德恩和范安德都在反复强调,质量问题是大众目前最为重视的一个问题,范安德表示:“对我个人来讲,排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最紧要的并不是销售数字,产品质量才是第一位,第二是整个机构的能力建设,我们在中国的组织机构,能不能适应这样一个快速的增长需求。”
关于推广模块化战略可能带来的风险,范安德认为:“在汽车行业,高新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任何高新技术的采用,都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们在推出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或新的产品之前,都要做大量的测试,目的就是减少风险。根据目前的技术、经验和能力,我们尽可能在风险控制、质量方面做到最好。在质量方面我们是非常保守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