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品牌故事,总有一个长远的起源。
20余年来,海马从一个汽车冲压件厂,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海口、郑州两个生产基地和上海研发中心,年产值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公司。
生根海南
1988年,海南建省初期,在这个没有工业基础,没有制造业,尤其是没有机械工业的地方,在外界不看好的情况,从菲律宾引进了福特的一条生产线,将福特在菲律宾的厂房整个平移过来,这就是海马的前身海南冲压件厂,当时占地面积仅为250亩。
海南汽车工业的大幕就此拉开。也许是历史的机缘巧合,1992年,海马与日本马自达结缘,成就了一段长达15年的合作。“这是双赢的合作。”后来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回顾这段合作历史时,如是评价。
2001年5月18日,海马仅用了276天,就完成了按常规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推出了中国首款小MPV车型——普力马,填补了中国该车型的空白,被业内人士称赞为“海马速度”。
普力马的成功,使海马的发展进入了上升通道。2002年7月18日,海马又用了210天的时间推出了福美来乘用车,作为国内首款自主品牌中级车,从福美来上市,到2009年,客户超过50万人。
2008年8月,海口基地第三工厂奠基,产能将增至30万辆。未来,海口基地将拥有3个整车生产工厂、2个发动机工厂和1个变速器工厂,以及落户园区的35家配套厂。海口基地工业园园区总面积将达到3000亩,产业链将可创造300亿元的工业产值。
拓展上海
向上海延伸,不安于现状的海马将梦想的触角极力伸展。
2003年7月,海马为突破区域限制,在人才荟萃的上海成立了新的研发基地。海马上海研发基地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东区,占地面积超过12.5万平方米。2006年,海马上海研发基地,承担国家863项目,进行新能源车型开发。2007年1月,海马汽车研究院在上海成立。同年4月,海马新能车H13亮相上海国际车展。
2008年1月,海马新能源研究室成立,专门负责新能源车型的研究,并开发了海马Me、海马Mpe等纯电动车车型。2009年初,海马研发收到了国家专利局授权的三项纯电动汽车专利证书,它标志着海马研发已经从简单的功能样车开发过渡到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开发阶段。
入主中原
占据沿海、辐射中原,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马的扩张思路越来越清晰。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2006年期间,海马企业高层频频考察河南开封和郑州两地。作为汽车流通大省、消费大省的河南,其独有的区位优势等诸多利好因素,促使了海马郑州项目的落户。海马的落户,也很好地弥补了当地长期存在没有“河南造”轿车的尴尬和遗憾。
2007年,海马集团通过重组郑州轻汽、产能扩建、新产品研发等举措,完成海马汽车产业链的中原布局。布局中原,具有理性的战略意义,而选择微车作为突破口,无疑也比较符合海马长期以来稳扎稳打的现实打法。
管窥未来,海马在中原的版图上,确定了“三个三”中期规划,即30万辆整车/年,30万台发动机/年和30家零部件厂,规划总投资80亿元。
2009年5月,福仕达已在河南中牟工厂量产并正式上市。2009年12月底,海马郑州15万辆轿车项目竣工投产。作为河南首个轿车项目,首款产品海马王子也将从这里下线。
新型挑战
2010年新年刚过,科技部部长万钢便来到了海马。这是他两年来第二次到海马视察,重点当然是海马的纯电动汽车。早在2006年,海马便承担了国家“863纯电动汽车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到现在,这一项目已顺利完成。而海马普力马纯电动汽车也在去年11月正式进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就在万钢赴海马视察的前几天,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有证券分析师表示,海南国际旅游岛地位的确立,将对岛上企业的税收优惠及作为自由贸易区增加对东南亚的出口大有裨益。不过,对海马来说,发展新能源车,与海南岛的定位保持一致,或许其“蓝色梦想”会更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