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长安,PSA的未来之路并非想像中那么好走。这个在华一直不如意的“法国浪漫者”,“意向”之后,又真的能否如愿迅速落地开花呢?
18,在中国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对于神龙公司来说,这种美好的意义显然不够全面。
5月18日,神龙公司成立18周年纪念日。然而,合资方PSA在这个月月初与长安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这对士气刚刚开始回升的神龙公司而言,无疑有些尴尬。
实际上,PSA寻求在华第二家合作伙伴,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这也没什么不妥。放眼其他在华车企,大众、丰田,谁不是双线发展?然而,最大的“不妥”就在于PSA与东风的合作并没那么顺畅,犹如过山车的市场经历已经让二者头痛万分了,现在也仅仅借助去年的整体车市向好稍稍翻了翻身,小翻身尚未巩固,PSA转身分神奔向长安,怎能欣然接受?
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PSA与长安,双方除了主打在轻型商用车范畴的合作外,更将乘用车领域的合作也写进了意向书里。尽管无论是PSA,还是长安,都声称不会与神龙公司的现有产品线形成直接竞争,但这显然会削弱PSA对神龙的投入,同一产品来源渠道被分化,PSA未来的中国产品导入将会更伤神。
对于PSA而言,综合其与哈飞合作的坎坷经历来看,这个在华一直不如意的“法国浪漫者”与长安的合作,“意向”之后,又真的能否如愿迅速落地开花呢?
痛楚后的“意向”
其实,PSA走出这一步,实在有些“迫于无奈”。
先是2004年那昙花一现的“富康时代”的耀眼成就,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后来几年间的起起落落,即便是在推出了新爱丽舍、世嘉夺回一些市场后,也难得挽回几分“爱心指数”。
再是与神龙的合作总是处在温吞慢煮的状态,让法国人纳了闷,眼见着同系欧洲出身的大众一路披荆斩棘,赚了个钵满盆满,自己这样优雅而又尊贵的品系,怎么就火不起来?
曾经有人分析个中原因:中法之间的理念差异、PSA对中国市场的忽视、产品引进的严重滞后,以及法国人的高傲与固执,这些都是PSA无可辩驳的“铁的事实”。其实,在PSA进入中国已经25年的历史经验之上,再犯这样的错误显然有些离奇。按道理说,广州标致的滑铁卢应该让PSA最大程度地吸取经验教训了,既然有心卷土重来,缘何重蹈覆辙呢?
但是PSA与东风的合作明显又表现出了这种势头。仍旧是产品引进的滞后,打了个一鸣惊人的头炮之后趋于平静,继之以悄然无声。市场再次滑坡,舆论再次袭来,不断的口水战,毫无意义的相互指责,最终两败俱伤。恶性循环下来,与东风的合作成为PSA心底难言的痛。可能在最低落的某一刻,让PSA想到了再次另寻出路。
然而,这个“出路”PSA选得并不那么好,甚至有些慌不择路。与哈飞的合作即是一例。无论出于什么心态,不能不说,PSA在完全没有大至战略思路、小至产品思路的时候,就盲目上马“合资”议程了。
与哈飞的合作3年起起落落,2007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二者欢喜地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然而,仅仅“意向”是多么的靠不住,PSA与哈飞这两只小船,在东风的狂吹猛刮之下迅速被打散。
也许是PSA太多难了吧,上天也有点看不过眼,于是在哈飞被整合之后,PSA与哈飞最后一丝希望被带到了长安并奇迹般地被延续了。显然,这是历史性的一跃,PSA完成了与国内汽车“四大”之一的长安的联姻。
无论如何,从表面上看,PSA寻求在华第二合作伙伴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但是,欢喜背后,最本质的分歧不解决,合资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渴望”与“安抚”
当然,PSA这样跟长安合作,内心对于神龙也是有些歉疚的。于是,它打出了期待“三赢”的实际愿景。所谓“三赢”,即是希望与神龙、长安都能有一个相对完美的发展前景,对于新欢长安当然是如此期望,但对于神龙,因为歉疚,所以承诺就更加重要。
PSA给神龙的承诺是:重启第三工厂的建设计划,增加投资。此外今后每年将分别给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引进至少一款新车。
引进新车是必然的,在PSA去年发布的全球战略里,就已经做出过这种承诺,并以雪铁龙系引进C5、标致系推出408兑现了这承诺。但重启第三工厂,显然有些仓促承诺的意味在里面。姑且不论神龙的第二工厂去年11月份才正式投产,就目前神龙的产品线来说,产能已经绰绰有余,第三工厂用来承载的产品是什么呢?
而PSA与长安的合作意向里也明确将乘用车纳入了合作范围,这无疑给本来就没做大的神龙带来了隐忧。尽管无论PSA还是长安,都表示不会与神龙公司的现有产品线形成直接竞争,但实际上这并不容易。“PSA本身的产品也不多了。”一位接近PSA的人士向《汽车人》透露。在本来已经不多的产品里再划成两块分给两家做,一是不好分配,二是分散精力,“吃力不讨好”。
显然,若PSA与长安最终能够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如何一碗水端平地分蛋糕给“新欢”和“旧爱”,让二者都满意,这将是它最头疼的事之一。
并且,就目前来看,“三赢”只是PSA单方面的愿景。PSA选择在与长安签署合作意向书的同时发布对神龙的承诺,怎么看都是一种安抚策略。但无论如何,都可以看出来其内心的纠结。与长安合作是久已的愿望,不能不坚持;与神龙的合作刚刚开始有起色,也难以舍弃。正是这种两难心理让PSA在做出决策时有些不那么果断、干脆,甚至有些瞻前顾后的拖沓之感。
毫无疑问,老合资方东风的强势给PSA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如果说抚慰,也是不得已的措施。尽管这次与长安合作,东风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但正是这种沉默的力量给PSA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当然,如果一切都如PSA所想,这样的结局看起来是三方互赢的局面,如果真能够达成此效果,那么将是合资领域最成功的反败为胜案例。
盟约已定 尚能婚否
对于PSA来说,诚然已经与国内“四大”之一的车企牵上手,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二者是否能够顺利“完婚”,仍旧是令人心悬的事。
要知道,PSA与哈飞的3年磨合,最终也是以折戟沉沙结束,阴影在前,无疑让人有些心不安。而对于PSA与长安的联姻,业内分歧也颇大,其中最大的分歧就在于:第一,二者互选是否合理?第二,合作方向是否合适?关于如何协调东风与长安之间的关系,反倒吵不出来结果了。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争议太多,而最普遍的一个观点是,PSA选择长安,一是有哈飞合谈基础在前,二是长安相对雄厚的小车实力和广泛的市场基础。当然,二者互选,哈飞是绕不开的一个因素。
但是,这只能说是一个便利的基础,却不一定是个很好的选择。借用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分析说,PSA当年选择哈飞是因为对方急于避免被吞并的心理,对PSA的要求鲜有质疑之词,而今PSA的合资对象摇身变为鼎盛之时的长安,再想要这种“待遇”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此而言,“长安也不一定比东风好说话”。
这位知情人士甚至认为,相对于实力更强的东风,PSA选择擅长做小车的长安,显然有些无厘头。并且现在的形势下,与其分散精力去打理新的合资方,倒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跟东风的合作,实际上去年的业绩显示,神龙已经在往好的方向走了。此时不趁热打铁,转而另投他家,实在有点有悖常理。但长安选择PSA,却又有一定的理由。新华信高级汽车分析师金永生认为,实际上,PSA的一些传统优势尤其是轻型乘用车方面,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发挥。就此而言,长安选择与其在轻型商用车方面合作是符合长安扩张需要的。从业界来看,长安的该策略与一汽、通用结盟生产轻型商用车有异曲同工之处。除此之外,借助PSA来盘活哈飞深圳基地也是长安集团南下战略的一个考虑。按照业界猜测,长安与PSA新合资公司的汽车生产厂将落户哈飞深圳基地。
不过,问题仍旧很多。对于长安来说,去年整合不断,今年整合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消化”,需要缓,需要稳,在此头等任务之后,才会考虑其他。在以上种种因素下,PSA与长安的合作前景仍旧扑朔迷离。
PSA的课题
对于合资后的PSA与长安来说,怎样实实在在地干起来,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做出来了,一切的猜疑将不攻自破。
抛开乘用车不谈,二者关于轻型商用车的合作仍旧是业界争议的话题。相对于金永生“谨慎乐观”地看好商用车项目,业内资深人士钟师对此则报以谨慎的质疑态度。他认为长安与PSA产品互补的高端商用车板块在中国相对的市场份额较小,PSA把冲量的宝押在这块领域显然不够现实。民族证券高级汽车分析师曹鹤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二者合作轻型商用车项目只是第一步,最终的落点还是要在乘用车领域。
一旦乘用车合作落实下来,怎样协调东风与长安之间关系是一个棘手问题,但不管如何, “真心实意”,是PSA必须要做的功课。
从此前PSA寻求合资对象的经历来看,话语权是其追求的一个目标。即是说,在合资领域,PSA一直期待自己一方能够再强势一些。但之前与东风的合作,二者都很强势,谁都不让步,一度造成了尴尬又失利的局面。与哈飞的合谈谈不下来,除了东风的强力干涉,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双方在产品引进的环节一直谈不拢所导致。
“PSA在某些方面太固执了,就是认为自己的好,在这方面一点都不肯让步。”一位知情人士说。而在合资上,“拿不出真心实意来,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说什么都白费。”
推此及彼,PSA要与长安再进一步,就需要放下这种舍我其谁的心态。该妥协的就要妥协,毕竟最终的目标是市场,利益最大化高于一切。 “PSA如果能切切实实地给到长安一些东西,包括技术、车型,那么合作还是有可能顺利达成的。”这位人士说。就目前而言,包括金永生在内的众多业内人士都认为,PSA最大的问题是扭转公共形象,包括重视国内市场及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对于政府监管纪律的配合,也是其需要注意的一点。
当然,对于前者,PSA显然已经在努力改善了。但是,这明显不是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