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当加价提车现象开始向更多的车型蔓延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07月23日18:14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杂志 作者:夏欢

  加价购车造成的消费者对于厂家的成见很难改变。如何在此处理好自己与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辆25万元人民币的车,加5万元装饰费,当场提车;不加,就等半年。

  加价提车开始向更多的车型蔓延。

  虽然超过9成的消费者认为加价提车是厂家的营销策略,但他们一直选择忍受。

  车市的良好形势使得消费者与厂商之间在金钱和时间上的博弈总是皆大欢喜,但展望未来,来自消费者的反抗力量也不可小视。

  不久前,国内某网站的论坛里出现了“反加价联盟”,一位消费者呼吁大家共同抵制两个月前上市的一款车型,短短数日,几百名消费者加入这一联盟。

  2010年6月,《汽车商业评论》、《汽车消费报告》杂志联合搜狐汽车、网易汽车、凤凰汽车开展调查,希望更真实地了解消费者在遭遇到加价提车时的态度和做法。

  1、他们不吊死在一棵树上

  消费者的忠诚度可能会令厂家失望,如果车型需要加价,近七成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竞争车型,只有1%的消费者是“铁杆粉丝”,会立即购买。

  中国的消费者尚没有太多的品牌概念,而一个细分市场往往又有多款车型可供选择,如果消费者认为加价车型没有足够的优势,不但不会支付额外费用,还会因急切的用车需求而购买其他车型。并且,92%的被调查者认为加价提车是趁火打劫,违背诚信经营原则,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加价会给品牌形象和经销商形象带来双重影响。

  即使消费者愿意等待车型不加价再出手,六成消费者的忍耐极限也只有3个月。

  2、坚信加价并非因为产能不足

  一款车型,上市3年一直宣称产能不足,加价2万元提车。竞争车型上市后,加价幅度即调整为1.5万元。 这让许多消费者怀疑加价并非受产能限制,而是因为它所处的细分市场没有对手。

  本次调查,进一步印证了消费者的上述判断,九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这是厂家故意实施饥渴营销、导致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市场上出现了抵制加价提车的现象。

  厂家或许进入一个两难境地。

  片面地扩大产能,万一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损失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但如果继续秉承销售能力大于制造能力的投资哲学,则不得不忍受消费者的责难和市场的部分流失。

  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产能与销量的平衡。

  3、认定厂家能够从加价中直接获利

  谁是加价的主体?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认为是厂家主导加价的不在少数,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5%。

  事实上,不论车型是否加价,经销商从厂家提车的费用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提车费”实际上流入了经销商的口袋。

  但厂家为何默许?53%的消费者认同这样的判断:经销商代理的并非只有一款热销车型,也包括一些平庸甚至冷门车型,经销商为完成销售指标不得不采取降价销售,加价是为了弥补这部分损失。为了整体渠道利益的长治久安,厂家能够容忍经销商的加价行为。而且适度的加价还能促进更多消费者对这款产品的期待和关注。

  但让厂家想不到的是,73%的消费者认为厂家会从经销商加价销售中获利。蒙受不白之冤,企业形象甚至品牌形象亦会有所损失。

  4.还是期待厂家能够规范市场

  如何改变加价提车的现象?根据调查结果,消费者还是将希望寄予厂家身上。九成消费者认为厂家能够干预加价销售的现象。

  确实,如果严格管理,厂家能够干预经销商加价销售。但鉴于厂家和经销商是两个平等的利益主体,考虑到经销商的车不好销售而让出自己应该获得的利润时,厂家不会无动于衷。现在让经销商停止加价,逻辑上的说服力不大。

  在这个时候,顾客第一的信条必须让位给经销商第一的现实。即使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加价提车会损害品牌形象,但是这种长远的危害毕竟还远离现在,而且因为加价而导致的品牌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许还不那么严重。因为,常常,在这个事情上,消费者是健忘的。

  所以,尽管消费者期待厂家能够规范市场,对经销商加价进行限制,只要这种加价没有演变成不可收拾的事件,或者说导致其他连锁反应,那么该加价,还是加价吧。市场会给予最公平的回答。

(责任编辑:田禹)

[我来说两句]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