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业内,对于奥迪的好评往往是从其具有前瞻性的“中国战略”开始的,然后才是生产制造体系、产品、渠道、品牌等等。
的确,过去22年里,奥迪能够取得在华累计销售百万辆的成绩,靠得是“长线投资”的胜利。
经过最初几年的磨合与试探,从1999年起,奥迪开始真正发力。最主要的标签有两个:一是,推出几乎与全球同步的车型奥迪A6;二是,打造独立的、高品质的奥迪4S营销渠道。当时,一汽-大众所提出的“同一星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的口号,还是很有感召力。
2000年6月,国产奥迪的第一家4S店正式开业。那时在中国,4S店甚至专卖店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于是,奥迪成为了第一个将4S体系引入中国的高档车品牌,并在投资规模、软硬件设施、员工素质等方面,创立了行业最高标准。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张被无数家媒体所使用过的首家奥迪4S店外观图片。夜色里,由玻璃和钢材为建筑主体的奥迪店,通透而明亮、现代又不失稳重。要知道,在当时以灰色调为主的北京街头,这样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凤毛麟角。奥迪4S店,也因此成为奥迪品牌最为有力的街头广告。
不过,这也引发了很多质疑。在媒体上,也出现了是否需要“五星级”汽车展厅的讨论。有人提出,奥迪这样做浪费了土地资源、提高了销售成本并转嫁给消费者。其实,有这样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公众的品牌意识淡薄,普遍对于高档品牌认识不足,尚不能完全理解高品质的展厅、注重细节的服务,本来就应是高档品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后所发生的事情,印证了奥迪销售服务渠道的重要性。在此后2、3年里,中国车市开始井喷,奔驰、宝马也加快了中国进程。但是,由于渠道能力滞后、总代理式销售模式、服务理念和管理等不适应国情,先后出现了“砸奔驰”、“驴拉宝马游街”等恶性维权事件,媒体也开始纷纷指责奔驰、宝马服务的傲慢。而相对来说,奥迪由于有成熟的销售服务体系,此类恶性事件并不多。此消彼长之间,奥迪也借此拉近了与奔驰、宝马的品牌差距。
此后,奥迪式的4S模型开始被其他厂家们大力效仿,4S店展厅越建越大、投资越来越多。直到2004年,中国车市遇冷时,疯狂的4S店投资浪潮才告一段落。不过,在这期间,奥迪4S店扩张速度并不算快,其投资回报情况也是行业里最好的。
真正让奥迪在服务方面感受到竞争对手强大压力的,是在2005年。当时,丰田旗下的高档品牌雷克萨斯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同时,雷克萨斯也将日式的、细致温馨的高档服务理念引入国内。在硬件上,雷克萨斯单店投资超过了6000万元,极尽奢华;在服务上,提出了10万公里或者4年保修和免费保养。
一时之间,把服务作为突出卖点的雷克萨斯,让以科技、性能为特色的奥迪等德系高档车品牌倍感压力。再加之,奥迪第一批的4S店已经使用了5年,硬件开始老化。而且,奥迪保有量大,这也导致了维修服务等待时间长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为此,奥迪开始了销售服务渠道的“二次飞跃”。借助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的机会,奥迪加快了拓展渠道的速度,并要求老4S店进行硬件升级,同时在宁波等城市,兴建奥迪城市展厅。
2008年8月,奥迪在亚洲的首家“奥迪城市展厅”在宁波开业,投资超过8000万元。城市展厅,不仅让奥迪在硬件条件上夺回了高档车品牌展厅的制高点,更关键地是,其拓展了奥迪的整个服务体系。其功能包括品牌体验、车型展示、新车销售、售后服务、奥迪“品荐二手车”服务体系等,并引入了服务展示区、“透明车间管理系统”等等概念,服务内容远远超过了一般4S店的范畴。
这其实也是奥迪在服务方面所希望弥补的。随着车市竞争的加剧,奥迪将二手车、金融服务、奥迪精品销售等等都视作了重要的业务增长点,而在原本已经非常拥挤的4S店里是很难将这些业务都充分展开的。
于是,奥迪很快就宣布了 “卓•悦”品牌服务,并开展了“品荐二手车”战略。在国内过多机场,奥迪也在尝试机场VIP贵宾服务。
尽管如此,奥迪在服务方面还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快速增长的销量与相对缓慢的渠道建设之间的矛盾。4S店里,客户人满为患,大大影响了消费者的服务感受。为此,奥迪加快了建店步伐,并提出到2015年将建成超过500家经销商,覆盖全国超过200座城市。
但在根本上,奥迪认为,其以往的成就只是在高档车品牌取得了“服务体系第一”,其下一个目标是,“服务满意度第一”,从让用户“满意”到让用户“愉悦”。从体系到满意度,实际上是一个从“以我为主”,到“以客户为主”的过程,这也是奥迪“卓越服务”的精髓所在。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
为此,在今年初,奥迪提出的打造“最具魅力”高档车品牌的宏伟计划中,服务满意度被视作重要的一环。而要做到这点,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更需要一个科学性极强的体系支持,以及服务上的创新精神。
在面对过去的100万个客户时,奥迪表现出了认真的态度、创新精神及体系能力,并取得了成功。在面对下一个100万时,希望这不是终点,而是奥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