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12月12日,由搜狐汽车发起,中国汽车产业界顶级专家学者、行业机构负责人和汽车企业首脑参加的“中国汽车50人论坛”在京成立。汽车产业界目前已有40位顶尖人士成为论坛委员,26位论坛委员到场见证了这一盛会,“中国汽车50人论坛” 旨在为汽车产业高端人士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通过不断的交流为管理者提供最具参考价值的建议,从战略的高度为汽车产业献计献策,为做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理论指导,以此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综合水平的提升,使中国由汽车大国变为汽车强国。
以下为互动研讨环节,嘉宾以“中国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与国际化”为主题进行讨论!
(注:本场互动研讨主持人 专栏作家、新华社原国内部经济新闻采访室主任 李安定)
主持人:请参加这轮论坛的嘉宾请上台,他们是: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先生
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原商务部部长助理、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先生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先生
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赵英先生
汽车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刚才我们讲到电动车的时候,作为一个新技术,大家年龄都比较年轻。我们在座的除了徐院长年轻一点,其他三个都是40年代的老同志。谈到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和国际化,我觉得起码这两位老先生非常有资格。我们这样一个团队虽然老,但是知道很多当年实际发生的情况。
在话题开始之前,我想讲几句话。中国在加入WTO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什么?我记得我在1999年10月15号的时候,我当时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那个会议上,当时江泽民总书记讲了一句话,我当时没有预见性,但是事后在看到当年的笔记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江泽民总书记代表中央讨论之后,提到了什么叫做全球化。现在一个最权威的解释是什么,第一就是先进的科技,积极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的动力。第二是跨国公司的经营、投资、生产过程是全球化的载体。第三在今后全球化过程中的企业兼并重组,将突破在一个国家之内进行,它是一个全球化转移的趋势,而且是一个全球化的重组。这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完整概念。就在经济工作开幕那一天,正好达成了中国加入WTO的中美之间国家的协议。大家没有想到,当天的晚上,朱镕基自己走上台拉二胡,表现的非常镇定。当时很多人担心,中国如果加入了WTO以后将要全军覆没。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恰恰没有全力以赴,我们汽车工业十年前我们最有想象力最敢做梦的人也不敢想象中国今天是世界汽车最大生产和消费国。如果去年还好说,因为美国下降了我们变成第一,今年的销量恐怕是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过如此的销量,但是我们中国达到了。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我们这十年在兼并重组和国际化方面,我们做了一些什么。这一点请张会长您先简单讲一下,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张小虞: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是在一个大的国际化的环境里面进行的。应该讲从第一个汽车产业的政策,1994年就在推动这件事情。1994年算一个起点,2004年算一个更新的起点,2008年中央调整振兴规划里又进入到一个新的起点。现在我们从一个制造大国迈向强国又将重回新的发展趋势。兼并重组从国际化来讲是一个国际化发展最重要的表征,它的推动力,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市场,最后一个是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汽车工业的兼并重组在先期阶段是通过国有企业跟所有外国大公司实现合资经营的方式,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按照新的产业政策,2004年更加鼓励国内的企业在国内企业中间进行兼并重组,进行联合。通过跟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表征,这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就是根据2008年的产业政策的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联合重组出现了新的事态。最近我注意到,从东风的发展,到北汽的发展,到前几天广汽和吉奥的联合等等都出现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力。
简单来讲刚才有人讲了几句概括国际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针对汽车来讲,我觉得有一双无形的手带推动联合重组,那就是成本。汽车工业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规模经济的发展,又是集中反映在成本。在当今的信息化融通的时代,开发同样一个竞争能力价格性能比的汽车,应该讲,我们的开发费用和国外的大公司开发费用基本上相差无几。比如说人家花三万块钱开发一个低级车,这样一个成本要分摊到相当几年之内的总产量的累计产量来分摊开发成本。这样的话,开发成本的规模和经济效益就十分的显现,最重要的是成本的推动。我想,中国的汽车工业一定会沿着汽车工业国际化和汽车工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再往下走下去。
在2008年调整振兴规划中,曾经描述了我们将出现两到三家200—300万规模的企业,将出现四到五家100万规模的企业,我想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或者已经提前实现。今年我们的上汽集团的产量将会超过350万辆,新长安规模将达到250万辆,东风集团和一汽集团都在200万辆规模以上的发展势头。我想规模是兼并重组或者是联合重组在规模经济上的重要表征,这样一个进程还会继续下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