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做最好的"捕手"—— 聚焦汽车圈人事变动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12月17日17:48
来源:《中国商人·汽车人》杂志 作者:陈瑶

  一些昔日被讥讽为“非主流”的企业主体,正在为未来的竞争撒开人才“渔网”。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主流企业”而言,面对这些“捕鱼”行为,真的是仅用一句“这不过是企业正常的人事变动”来回应吗?

  2010

  年岁末,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营销事业部执行副总监付强离职,将这一年中国汽车圈的人事变动推向了最高潮。

没有任何征兆,他的突然离职,被打上了“离奇”的标签。

  在这之前,因与企业改革思路不合,原华晨汽车“三朝元老”刘志刚跳槽华泰汽车,多位华晨原高管跟随于他;原华晨宝马两任公关总监马静华、谷晶,分别加盟斯柯达中国与路虎中国,皆因华晨宝马在人事管理方面的问题;原奇瑞麒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波递交辞呈,业界观点多集中为 “缘奇瑞高端品牌战略受挫”??

  而更早一些时候,在一汽红旗以及一汽丰田均有实战管理经验的王天刚,转向国内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庞大汽贸;与之类似的,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营销总部副总部长陈玮,成为大连中升首席运营官,这是国内第一家单纯以汽车经销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在中国汽车圈,人才流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不同于以往更加纯粹的“平流”(即从一个车企到另一车企),2010这一年,中国汽车的人事喧嚣达到了顶峰,因为各方力量的增长,人员流动呈现出多元层级:

  其一,平流。即在同属一个层级的车企之间流动。

  其二,顺流。即从现有平台到更具实力的车企。

  其三,逆流。即从主流平台到实力相对较弱的车企。

  其四,跨流。即从整车厂商平台到汽车产业相关行业(脱离汽车圈的人员流动,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上述4种情况,第一种与第三种最为常见,通常都因企业内部改革或者经营压力导致;刘志刚、马静华、谷晶均属这二者;第二种与第四种,则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逐渐出现的新趋势。前者,尤以抱得沃尔沃归来的吉利汽车为典型代表,民企身份不但未能制约其更大的发展,反而凸显出相比国企、合资企业更大的事业平台;后者,则从王天刚、陈玮这样的主流车企高端跳槽,折射出经销商集团“人才吸盘”的角色。

  当然,这4种情况并非孤立存在,极有可能在一名汽车人才的职业生涯中交织出现。童志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当年的北京控股副总经理,到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再到华泰汽车总裁,直至今天加盟吉利,任职沃尔沃汽车中国区CEO。可谓是平流、逆流、顺流皆具备。

  企业没有绝对的强弱,人才没有绝对的归宿。在还不知道中国汽车市场爆发力所能突破的天花板在哪里时,一些昔日被讥讽为“非主流”的企业主体,包括民营企业与汽车经销商集团,正在为未来的竞争撒开“渔网”,它们网罗到的,还不只是成长“鱼苗”,而是已经成形的“鲨鱼”。当“鲨鱼舰队”式的雄兵布局组建完毕,凶猛的势头就会呈现。

  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主流企业”而言,在过多自负于自己的身份之时,面对这些“捕鱼”行为,真的是仅用一句“这不过是企业正常的人事变动”来回应吗?

  变革命门

  小池塘中有大鱼,大池塘中也有小鱼。甚至在一个池塘里面,也有各种基因不同的鱼苗。

  如果企业所提供的池塘不能与鱼儿们的成长一起扩大,不能将自己变成适合大鱼们游弋的江河湖海,跳出小池塘的束缚,自然是那些“大鱼们”的不二选择。

  无论企业的元老级高管,还是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并非说是变动就不好,但高管人员变动过大,就绝对不是一件好事。2006年,戴尔中国多位高管连续跳槽,纷纷加盟戴尔的竞争对手,这个“傲慢的美国传奇巨头”一直未能摘下“留不住人才”的臭帽子,直至今天也难以网罗到业界精英。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宋双辉)

[我来说两句]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砍价团 试驾 预订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