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2010中国电动汽车全产业盛典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论坛,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中国汽车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战静静,我们即将迈入2011年,这个时刻应该是最适宜盘点收获,展望未来的。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中国汽车业振奋人心的一年,不仅是因为我们汽车销量在这一年将创出1800万辆历史新高,也不仅是因为我们的自主品牌产品在这一年正逐渐的走向成熟。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大事,像吉利收购沃尔沃等具有行业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更是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引爆了行业机会,让我们对未来世界汽车版图走势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想象的空间。
因此,2010年被称为绿色汽车元年,用生机勃勃象征绿色电动汽车。前面的展板用了很多绿色,这个颜色不仅仅代表环保低碳生活理念,也代表全新的汽车生产与销售理念,而且它还给中国汽车企业带来一个跨越式赶超的机会,这个绿色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这个盛典,将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各路英雄豪杰召集在一起,盘点这个领域我们在今年的收获,和我们的成绩,同时也为电动汽车行业在明年未来的发展创造一个更高、更扎实的起步平台。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在岁末的这个时间,抽出时间参加这个盛会,荣幸介绍一下今天到场主要行业领导和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名誉院长 郭孔辉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付于武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兼汽车学院院长 余卓平
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汽车报社副社长 辛宁
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 赵景光
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 李春雷先生
今天还有全国80多家汽车企业主要负责人来到我们现场,简单介绍一下,他们有: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 赵景光先生
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景新先生
南车时代电动汽车总经理 申宇翔先生
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 王建均先生
今天进行电动汽车全产业评选,其实全产业概念很宽泛,涵盖了电动汽车从整车和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到充电桩等一些设施的建设,以及新能源领域一系列产业链生态群,在这个长长的产业链条中有上下游厂家之间并不熟悉,在座老总不认识不熟悉坐在您身边的人是谁。下面要请出这位嘉宾,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能够清楚叫出他的名字,同样也能够清楚向大家解释,在电动汽车这个全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它的功能。
下面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中国汽车报社社长、中国能源报社总编辑李庆文先生做致词。
李庆文:尊敬的郭孔辉院士,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在岁末年初相逢在北京,参加由中国汽车报社,汽车网,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2010年中国电动汽车全产业盛典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论坛。首先代表论坛主办方对本次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尤其对大家在年末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出席我们会议,到这里来支持我们工作表示最诚挚的、最发自内心的感谢,谢谢大家!今年冬季非常冷,然而相信中国汽车人生活是非常暖和的。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的安排,特别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不久通过了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的核心是转变方式,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下,在全体汽车人共同努力下,我们汽车工业顺利度过了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当说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是一枝独秀,对全世界的汽车工业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引擎作用。我们连续出现了40%的增长,今年的产销量有希望超过18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汽车产业已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这个意义上说必须保持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到了年底,大家对于未来汽车产业能不能这样的高增长?能不能可持续?也有很多担心。特别是对于一些一线城市,对汽车销售出台的一些政策,有了一些担心。我们不怕北京市一个城市对汽车的销售采取一些必要的、临时的、暂时的限制性售卖的政策,我们担心的是全国的那些省长们,那些市长们,会不会简单的、盲目的跟风,会不会简单的、盲目的像北京市学习。这应该引起我们担忧的,从目前的迹象看,这种倾向已经显现。
有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讨论对汽车销售的限制性措施,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在当前固然有它的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作为一个对待国家支柱型产业政策的调控,究竟采取什么样方式和政策更有效,更具有长期性,更具有稳定性,还是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我们不希望全国其他城市向北京学习,我们呼吁汽车业各界为之奔走呼号,这是我们汽车行业共同的利益,不是个别企业的利益。如果试想一下,我们全中国的省会城市都像北京这样的政策,我们的汽车产业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汽车产业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对国家的宏观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大声疾呼。
今天新闻界来了很多新闻单位的同仁,我也是中国汽车新闻记者协会的会长,我呼吁所有报道汽车的新闻记者同仁,要关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它不是一个小事,是一个大事,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一定意义上说是需求拉动型的成长。我们正在从需求拉动型向创造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需求拉动仍然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动力,而不是别的。
如果通过汽车产业丧失了需求拉动型动力,我们还能不能实现由大变强这样的战略目标,值得我们深思,值得大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进行充分的讨论。应当阻止有些省会城市向北京学习的行动,我们应当通过有说服力的,有大量事实证明的这样的翔实的数据告诉想这样做的一些省会城市,这样做是不利于国家利益的,是不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是不利于我们实现十二五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
与此同时,我们汽车产业产学研各部门合作,在汽车创新领域不断实现突破,汽车装备和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一直紧跟国际发展脚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在座的各位代表的汽车人,特别是从事新能源汽车,创造型工作的这些汽车人的辛勤努力分不开。
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要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骄傲。无论是作为汽车产业负责微观企业的组织人,和每一位员工,还是作为管理汽车宏观调控汽车行业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专家学者对此都责无旁贷。
我们没有理由骄傲,我们没有理由盲目的乐观,我们不能认为今年的30%、40%的增长,就决定未来发展方向。不能说今年汽车形势这样好,未来也会这样好,我们对此必须忧患意识,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更应当有深刻的理解和有足够的思想和精神准备,迎接可能出现的新的意想不到的挑战和问题。现在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空前,对新能源汽车理解的高度也是空前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在认识和支持过程中,会不会一如既往的,会不会一直扶持?会不会一以贯之,仍然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应当有精神准备,应该准备迎接更多的挑战。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先后启动了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项目,用于支持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经过十年时间的努力,我国目前也在电动汽车领域确定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经过十一五科技攻关,我国电动汽车取得重大进步,总体水平位列国际前列,部分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在车用镍氢,锂电池等对电动汽车性能有绝对影响的性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技术研究到关键技术研究,再到产业化准备均以展开,形成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基础技术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过分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电动汽车整车技术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整车集成技术,开发出系列规模应用产品,通过奥运会、世博会期间的示范运行,以及十城千辆平台共同推动,技术处于持续进步的状态,电动汽车产品可靠性,和应用规模我们也处在世界的前列。对于我们的电动汽车、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究竟发展的状态如何?
尽管传媒界和学术界,以及我们汽车行业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但是我个人以为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还应当看到我们在十五、十一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中国汽车人在这一方面所做出的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我们不能够妄自菲薄,我们也不能过高估计自己,但是也不能把我们所做的工作看得一无是处,也不能把我们所做工作成效估计得过低。
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充分、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对于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好,都会有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劲可鼓不可泄。我们主办方经常讨论,一致认为新能源汽车上大家应该多给力,少泄劲,多给掌声少给泄气的话,少指责,我们中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样,包括传统汽车领域也是如此。目前看汽车行业这样好,大家以为汽车行业会一直这样好?我们非常的担忧。我们汽车行业内部,我们自己的产业之间,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创造这样一种舆论氛围。
在推动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体系建设的同时,我国还积极推进人才专利标准战略,力求在未来竞争中取得话语权,已申请专利2881项,颁布电动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42项,这些都有助于我国更好的推动和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进一步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内各大汽车集团纷纷加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在十一月份初于深圳举办的EVS25上,奇瑞、一汽等民族汽车企业展示了最新的发展成果非常振奋人心,不过与其取得的成果相比,未来道路充满了艰辛。
目前外国政府纷纷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大了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2008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相继发布实施新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直接介入组织多部门联动,促进整车、动力电池,智能电网等多产业交融、交叉综合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政府10月18日发布加快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我国大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这是对新能源汽车最强有力的支持。其次,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各国汽车公司除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之外,外国公司加大了在全球范围,推行其技术路线的力度,力图影响各国和国际组织,制定有利于他们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标准和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各跨国公司还加大了在中国的扩张,和相关技术领域的渗透。从原材料到关键零部件,以及整车领域,均已经出现外国公司的身影,给我国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电动汽车新型战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汽车应该如何应对?我们能否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走出有自身特色,难以被模仿的发展道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特别是今年北京国际车展期间,跨国公司在北京车展期间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性的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应当说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也听到了,也看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对此,一方面认为我们中国和跨国公司的距离在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方面,不是缩小了,距离不是缩小了,是扩大了。
甚至也有人推断出,我们电动汽车上和跨国公司比起来,我们差一代半,差两代。对于这些说法,我们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对于行业的观察者,我们找不到足够的数量、定量的评估出差一代半,和差两代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知道这个差一代半标准是什么?我觉得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我们中国汽车和世界汽车比我们差几代?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上,我们第一次使用了差一代半这个概念。我作为汽车报社社长,我工作了这么多年,我确实不知道一代半是什么概念?我到目前为止询问了很多人,这个差一代半是什么标准?大家众说纷纭,在此我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不要被跨国公司所做的一些举动,丧失了我们自己的信心,我们作为新闻媒体更不能把跨国公司的这些公关的活动,当成是我们自己的巨大的我们不可逾越的一座一座的山峰,我们不能这样来看。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扎实肯干的精神实现我们的发展。
第三,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应该正视,随着产业化推进电动汽车科技创新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反而成倍增加,这是因为我国虽然在基础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但是技术向产品转化,从示范转化,大规模商业运行转化方面都有很多问题出现,对科技创新深度、广度和强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有效克服障碍和问题,真正掌握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中国汽车业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除了要有信心,有决心外,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才能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我国举办这一次论坛的目的所在。
要做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就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高效的研究机构,各负其责,共同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第二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相结合,共同提升电动汽车的品质和性能,加快其产业化步伐。电动汽车业已经率先进入小批量运营阶段,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推出十城千辆计划将在今后两年内实现十万量级商业运营规模,对国内电动汽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过政府的补贴政策,总有一天要退出的,就像我们现在的传统汽车的优惠政策退出一样,早晚有一天会退出。作为企业如果不抓住有优惠政策这样一个有利时期,就会被竞争对手甩在后面,就会丧失我们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机会。
电动汽车产品的特殊性,要求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必须密切配合,协同创新,参与商业化,示范运营车辆技术状态进行参考,共同提升品质和性能,建立起更详细的数据库,为今后的发展积累基础。
未来五年是中国电动汽车发展重要机遇期,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就很有可能在竞争中掉队,要想真正做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就必须实现我们产业链上下左右共同配合,协同创新。
女士们、先生们,立足科技创新,发展汽车工业是时代赋予我们很高的使命,今天的会议是一次经验交流,面向未来的会议,我们殷切的希望盼望与会的专家、领导、企业界代表,能够在未来工作中继续加大电动汽车事关关键技术公关力度,持续推进电动汽车创新能力建设,我们汽车网,中国汽车新闻记者协会愿意与大家密切配合,共同优化电动汽车发展的舆论环境。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汽车由大变强共同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