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映璇车访间 戴麟 中欧汽车贸易纠纷频繁
  2006年1月10日总第19期 每周二刊出 往期 发刊词 主持人:陈映璇
合资双行线
自主进行曲
沙龙:人。车。事
轮上风格
中国汽车50人物志
导语

  前西安扬森CEO,受中国汽车业前景的诱惑,转行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总代表后,遇到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替欧洲汽车公司向中国政府沟通他们对《零部件》政策的强烈不满……

  事件背景:中国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考虑通过非关税等贸易壁垒来保护自主产业。上述《零部件》政策的出台正有这样的潜台词。这是否有违WTO 精神?也请广大网友发表评论
戴麟
戴麟:中欧汽车贸易纠纷频繁
嘉宾影像
历史-人物-事件归来总是一幕一幕 我们如此看待……

  戴麟:当然,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的13个的入会汽车公司包括你提到的一些欧洲汽车公司的确对《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管理办法》很不高兴!
  最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汽车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如果说中国政府想通过这个《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办法》来强迫跨国公司加速加快我们进行本地化生产自制率(也叫国产化率)的过程,我们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

  中国市场本来已经很大了,而且变得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市场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发展,会自然而然要求我们这些跨国汽车公司提高本地化生产和自制率(国产化率),否则的话,我们的产品太贵了,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中国政府愿意看到的措施来降低成。
  但是我们觉得这些措施应该属于各个公司自主决定的措施而不是为了要应付中国政府的规定,或者避免中国政府所强加的关税。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强迫的措施,而是通过市场手段无形中自然而然来实现,中国政府愿意看到的结果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来。

   陈映璇:究竟这些政策对欧洲汽车企业造成了怎样的额外负担呢?

  戴麟:没法提供具体的数字,但是 可以 简单比较一下。原来中国向WTO承诺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降低到平均10%左右,在2006年元月份中国政府的确履行了这个承诺,零部件关税降低到了10%。

  但是,自从2005年4月1日又实施了这个《构成整车的零部件管理办法》以后,有的关键零部件突然和整车一样征收同样的关税30%。从10%到30%之间有20%的差距,这个差距严格地说就是跨国汽车公司和若干汽车公司要额外承担的负担,以数字表明就是这个概念,当然各个公司有各个公司不同的情况。

   陈映璇:据我所知,中国政府当初考虑出台这个《构成整车的零部件管理办法》的初衷好像刚开始本不是针对跨国车商的,而是为了抑制国内小型汽车厂的重复建设,特别是那些"通过简单CKD 或SKD组装"而带来的汽车业产能过剩。

  戴麟:我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如果这个办法针对CKD或者SKD,应该说这是一种逃税漏税的现象,我们也不愿意看到这个现象。
  另外我也听到制定管理办法另外一个目的好象是为了遏制或者阻止汽车走私,当然我们也不愿意看到走私猖獗。

  但是,我们想,与其制定这种办法来遏止走私,还不如找海关,在他们检查货物的时候,检查的更严格,以避免走私,这样更合适 一点。

  陈映璇:这个话题可能是您在就任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总代表期间,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有很多欧洲汽车企业不断找您反映这个情况吧?

  戴麟:自从2005年2月28号那些政策的规定出来以后,在它执行过程中一直到现在,存在着不少悬而未决的因素,比如你到底怎么计算一辆汽车的本地化生产量是否达到了要求的40%?

  陈映璇:您的意思是说,怎么计算国产化率的方法,现在还不是很统一,很标准?

  戴麟:好像不是特别确定,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海关会给出不同的解释方法,有执行方面的事,好像不是特别顺利,因此一年来许多欧洲汽车公司经常来我这里讨论这个事情,我们到底怎么能得到澄清这些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

  陈映璇:中国政府在出台某项汽车业的管理办法之前有个惯例,就是要普遍征求各方当然包括外方的意见,此前的《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都是这样,所以造成很多管理办法久议难决,不知道您所说的这个《零部件管理办法》出台之前,有没有征求欧洲汽车公司的意见?

  戴麟:据我所知,针对这个《零部件管理办法》,中国政府虽然争取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意见,其中包括中外合资公司里的中方管理者的意见,但是没有争求外方的意见。

  陈映璇:您的意思是:单独这个法规来说,这个管理办法来说,出台之前是这样的?

  戴麟:在(中国政府出台的)所有(有关汽车行业的管理)办法当中,这个是例外的。因为,在所有跟外贸有关系的规定和政策当中,一般中国政府主管部门都要征求意见而且要发布征求意见稿,而且有一定时间的提供期和修改期,这是惯例,但是在惯例来说,这个管理办法是例外。

  戴麟:一方面,我在中国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会讲中文。另一方面我有一个双重的作用,目的不光是叫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听进去来自我们欧洲汽车公司这里的想法,同样重要的还有:就是让我们欧洲汽车公司同样听进去来自中国政府有关方面的想法。

  往往互相沟通不是特别的有效,效果不是特别高。由于我在中国那么久的时间,由于我对中国国情有所了解,我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同时把中国政府的想法或者背景向欧方讲一下。因为我可以扮演这个作用,所以在说服中国方面也会偶尔取得一些成绩。

  戴麟:应该说国III让欧洲公司既爱又怕!首先,欧洲汽车公司对国III标准应该最熟悉,因为国III与欧III实际上没有多大区别,从逻辑上我们是应该最欢迎国III的才对。

  本身,国III的执行不应该有什么问题,正相反,我们应该欢迎,它对汽车发动机、排放系统的要求,欧洲汽车公司的车型都能很快达标,能比竞争对手占有很大优势。

  问题在于:北京在推行国III的时间比全国其他城市要早一些,但是,中国石油行业大概在2010年(我不大确定,大概是这个时间表)之前不能保证会在全国供应符合国III标准的石油,所以在这方面就有一个矛盾,哪怕在北京市各个加油站都有符合国III标准的汽油,但是总不能要求北京的汽车只能跑在北京内,而不能跑到北京外,一旦跑到北京外面去,在北京以外加油,很有可能所加的油并不符合国III的标准。这就有可能造成汽车排气系统和发动机系统发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讲清楚谁应该负责任。

  陈映璇:比利时国家的国民难道没有强烈呼吁吗:别坐别国的汽车,要坐"我们国家自主品牌的汽车"?

  戴麟:国民心态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个比较过时,不是现代化。国民的心态不是这样的,国民的心态更加务实,你就是需要一个好车,一个不太贵的车,一个安全的车。不管是哪个国家产的车。举一个愚蠢的例子,以比利时为例,我们务必要自己的玩具行业,当然可以做到,不用说,那些玩具的价格会比中国生产的玩具多,消费者会选择什么,是昂贵的比利时玩具还是中国的玩具,中国的玩具在欧洲占90%以上的份额,而且谁也不反对这个事。国民的心态比较务实一些。汽车行业的确是全球化的行业,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消费者接受,保证车子的价格比较价廉,而车的质量是比较好的,而且研发会不断有新的硕果因此规模经济也会允许在研发上的投资和构想。

  戴麟:路风可能是江陵汽车公司可能低估了消费者组织在欧洲的影响力,以为通过了国家标准就可以了,必须往下考虑消费者的要求和消费者的期望是什么。

  而消费者组织对新车的评价体系由于消费者组织安排的新车评价体系。在欧洲独立的消费者组织会对每一种新车安排一种评价,而这个评价是围绕着他们自己举行的碰撞实验。虽然他们在碰撞实验当中所使用的碰撞速度、测试方法不是国家强制性要求的方法和标准,但是欧洲的消费者对于那个组织所产生出来的测试结果比较相信,所以消费者组织的影响力比较大。目前中国的强调性的安全标准比较低,所以路风这种车完全能够通过中国和欧洲的强制性安全标准,但是一旦到消费者自己安排的更高更严格的安全测试,它显然没有通过。

  20年来,欧洲汽车工业大部分在中国有了投资项目,去年统计数字表明我们在中国轿车市场上占有50%以上的份额。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并不小。

  我原本对汽车行业应该说一窃不通,但是我在中国已经呆了很久了。最初我在16、17岁的时候,在欧洲上中学的时候,已经对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感兴趣,到了76年上大学的时候也选了汉学作为专业,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很少有人到中国来。但是我很有幸在1977年到中国当留学生,1977到1978年。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每天要么是书面的,要么是直接的跟中国人交流。到1982、1983年毕业的时候,我的专业在汉学当中是很好的。我当时并不想到中国来工作。中国是在文革后期,中国人也不欢迎外国人来中国工作。

主持人后记
陈映璇
主持人:陈映璇
主持人后记:全球化VS 非关税壁垒 谁更有理? 我要评论

  各种迹象表明:进入WTO之后,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和考虑通过设立非关税壁垒等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自主产业,无疑,《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管理办法》的出台也有这样的背景。

  为什么它的出台没有按照惯例征求外商意见?这真的是有违WTO精神吗?

  在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本期嘉宾来自比利时的中国通戴麟先生的观点是:"这个比较过时,不是现代化。"他的观点的语境是:全球化。

  全球化VS 自主,这是个永远的矛盾吗?《映璇车访间》这期又把一个带有争议的话题抛给了网友们,当然也欢迎您畅所欲言。

第18期回顾:安庆衡:北京奔驰不容易

  安庆衡:因为德国他在世界上像这种是50对50的合资企业没有干过,另外奔驰这个品牌在世界是第一品牌,保证质量,保持技术秘密,各个方面他们的思维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一下子要求所有的让中国人管,都让你中国人干,我认为这个思维也是不对的。

  安庆衡:资金的问题有些企业不算问题,对北京汽车确实要认真研究,但是有一点我相信,只要你这个项目能够成功,你这个企业赚钱,有效益,在中国本土或者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国内想投资汽车的人是大有人在,北京现代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感兴趣,后来北京现代一下一年挣了十几二十个亿,想往北京现代投资的人很多了。北京奔驰我认为是一样的,如果奔驰做好了,肯定很多人,愿意往里投资,谁不愿意投好项目,现在有钱的人很多

团队:陈映璇 张曙曦 专题制作:张曙曦(西西)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