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蹒跚起步到枝叶繁茂,二汽走过了40年历程。 |
东风汽车公司在十堰的轻型卡车生产线。张治平/CFP |
曾经神秘的“三线建设”
工业建设运动长达14年
13个省区投2000亿巨资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年~1978年间展开的、规模宏大的一次工业建设运动。
有计划的战略布局
简单地说,就是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战略后方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
1938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对中国进行战略合围时,国民政府才仓促把华东和华中250余家工厂迁入四川。和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是有计划地实施战略布局。由于“大三线”建设,是在一个比英、法、德面积总和还要大的区域,整个经济与文化得到再造,即使没有战争,也具有难以估量的战略经济学意义。
全国分为三线
为了抗御外敌,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
沿海地区是第一线,包括沿海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三线则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共涉及13个省区。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
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
横贯三个五年计划
三线建设历时1964~1978年,计14年,若包括1958~1964年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2年,计8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
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三线建设已逐渐走入历史,但是其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及其他社会影响并未结束。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设战略。
三线建设成就辉煌
攀枝花钢铁集团
攀钢于1965年春开工建设,1974年出钢材。
如今已发展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铁路用钢生产基地、品种结构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和唯一的氯化法钛白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及世界第二大产钒企业。
东方汽轮机厂
东汽于1965年筹建,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东汽已成为拥有总资产127亿元,核心制造能力2800万千瓦,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现代化企业。
成昆铁路
连接四川省会成都和云南省会昆明的成昆铁路,全长1083.3千米。成昆铁路1958年北段开始施工,以后几上几下,至1964年,仅建成成都至青龙场61.5公里。
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北接宝成铁路、成渝铁路,南连贵昆铁路,是我国铁路网中的重要干线。
刘家峡水电站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1964年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曾被誉为“黄河明珠”。 (来源:广州日报)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