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风光无比的中国车市在实现半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近期各大厂商纷纷推出扩产计划,原本也在意料之中。只是业内人士和不少媒体开始质疑:这是不是新一轮产能过剩的开始?
答案自然要时间来给出。也许真正应该担忧的并不是这些。
以汽车产业扩产为例,迎合市场需求和变化当然值得肯定,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经常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时,经常演变为营销需求主导下的应景作秀。到内蒙古去治沙也好,到黑龙江、云贵高原和川西地区搞生态环境调查也罢,包括这个赛那个赛的,原本也值得倡导,可惜的是,这些活动一个不小心就成为一场场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表演秀。还有,这些年来引进中国市场的所谓先进车型,最终有几款真正做到“与国际同步”?都说要投巨资研发新能源环保型汽车,现如今究竟有哪一个汽车业巨头真正持续投下了巨资?当汽车巨头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不照样对真实的生产成本讳莫如深吗?
现如今,企业的积极性当然要保护,经营环境也确实需要进一步改善。只是,当政府、社会和消费者都拿出真诚之际,我们的企业是否也应该更多一些真诚?把车造得再先进一点,再环保一些,价格再低一点,而不是拿一点点技术做促销的噱头。要知道,技术进步的本质是应该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套用一句时髦的话,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消费者,什么时候真正能做到了“良性互动”,市场或者能达到某种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动态平衡”的理想境界。
至于专家和媒体担忧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实,也不用杞人忧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经济学理论早就告诉我们,基于机器包括流水线组织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过剩也好,供给不足也罢,总会被时间和各种手段来纠正。看看发生在美国的通用汽车破产重组案,就会知道故事的答案。因为只要你把企业做得够大,总会有人埋单。
一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总是在短缺和过剩中交替前行,而作为个体的企业,也总在失败中前行。没有短缺,就不会增加生产,当然也不会过剩;而增加了生产,总会出现过剩。这也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