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核反应一样,中国汽车厂商突然之间拥有了临界质量和动能。”亚洲汽车情报公司执行董事Axhvin Chotai的观点,似乎代表了目前全球汽车市场对中国汽车业的普遍认知。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有关中国汽车业在全球汽车市场角色升级,正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有境外观点认为,鉴于中国汽车业在当下的良好表现,它终于得到了翻盘的机会。比如它有策略的提高合资企业中本土品牌的生产比重,加大市场占有率;有组织地强化自主品牌研发,要求外资提供更多技术;有计划控制新能源汽车制造源头,攻占市场制高点。“多年来全球汽车生产商为其中方伙伴提供了学习技术、专业经验和全球设计的机会。现在中方伙伴可以绕过成立多年的合资企业,做自己的事。”美国《商业周刊》如是评价。中国汽车业界似乎也在逐渐接受这样的追捧。
的确,自从20年前中国政府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以来,外国汽车品牌的领头羊角色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从上年同期的26%扩大到了30%,而外国品牌的份额则从74%下降到70%。“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生产商将控制38%的国内市场。”亚洲汽车情报如是判断。
不过,中国汽车企业真像上述观点评价的那样形势大好吗?答案却不尽然。分析一组数据时发现,相对成熟汽车企业,我们依然差距很大。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丰田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26%,销量为356.41万辆,通用汽车同比下降了21.8%,销量为355.27万辆。但即便如此,它仍是中国最优秀汽车企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销量的3倍,销售额的近8倍。
品牌实力同样让中国车企相形见绌。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9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排名下滑的丰田汽车,以2043.52亿美元的年销售排名第十。而上汽和一汽分别以248.8亿美元、216.75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排名第359位和第385位。
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讲,现在缺少的是如何将“政策市”(2009年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下的短暂增长,转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良方;缺少如何将低价、低端的曲线救国策略,转变为高质、高量的长效增长策略的成功范例。
如果外界的赞美,让我们停止了分析思考,失去了创新变革的动力,被“捧杀”的结果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