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谊以富有创意的剪刀手和不畏困苦的铁血精神,调转一盘散沙般的北汽船头至正确的方向。而他更是强调,在第一轮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大潮中,北汽当然将扮演主角。
从政府官员到企业高管,从“拼命三郎”到“铁血老总”,徐和谊这位坚韧刚毅的汉子,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曾留下深深的“徐式烙印”。
出任北京现代董事长期间,他带领创造了业内惊呼的“现代”速度;执掌北汽控股后,他用快刀斩乱麻的铁血精神,不到两年时间,将困扰了北汽近20年一盘散沙、竞争力欠佳状况彻底扭转。将曾经各自为战的三大板块彻底整合,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
业内都说徐和谊的“心气”高,徐和谊并不否认:“我就是要让国内的几大集团,我们的合作伙伴,对北汽刮目相看。”
1982年,徐和谊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工艺专业毕业后进入首钢,之所以选择钢铁,是因为他认为,“炼铁是男人干的事业”。
在首钢15年,徐和谊获得了 “拼命三郎”的称号,首钢人对他的评价是:不怕困难、敢打硬仗。很快,敢想敢干的徐和谊被上级领导看上,他被调任北京市委工业工委副书记、市经委副主任,从国有特大型企业老总到政府官员,徐和谊实现了人生第一个跨越。
徐和谊事后回忆,担任北京市经委副主任对于他后来的“汽车江湖”生涯有非常大的帮助,他说:“没有这段经历,我没有这样的视野,也没有这样的气魄。”
2002年6月,年仅45岁的徐和谊接过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贾庆林送给他的一本《杰克·韦尔奇》传记。他成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最为看重的北京现代汽车公司的董事长,开始了北京轿车工业项目的创业。从官员身份,徐和谊回归企业家,不同的是,这次他打交道的对象是汽车。
从钢铁到汽车,跨度更大,领导心里有本账。用徐和谊,是用他那扎实的工作推进能力。坐而论道,不是徐和谊的风格。“再难的事情,徐和谊不睡觉也要解决。”
那时候的北京汽车陷入一种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在当时老汽车人看来,“做了45年轿车梦”的北汽至今没有发展起来,领全国合资之先的北京吉普项目也是难以为继。
在北京郊外顺义的一片野草丛生的荒地上,徐和谊到北京现代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亲自带领大家清理杂草,500把镰刀搞创业。随后工厂筹建、资金筹措、人才招聘等大量工作,都在他和同仁惊人的毅力和超负荷运转中一一解决。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家与韩国现代汽车的合资公司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成为一家拥有30万辆产能的整车企业,创造了一度为业界传颂的“现代速度”。
正是在这4年,徐和谊明白了北京汽车工业的各种酸甜苦辣。在2004年国家新的汽车产业政策颁布时,同时还是北汽控股副董事长的徐和谊就已经为北汽的明天未雨绸缪。他在当时的一篇论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北京汽车工业的策略是:对外联盟、兼并,对内实现一体化。
因其在北京现代出色的业绩,2006年10月,徐和谊升任为北汽控股董事长。
这时候的北汽,虽然从规模排名仍然位居国内第五大汽车企业,但由于历史原因,北汽集团由众多“尾大不掉”的汽车企业组成,在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过渡过程中,北汽陷入体制内不断的冲突之中,北汽集团各个产业板块藩篱纵横,内部人员关系错综复杂。这对于刚刚履新的徐和谊来说,没有哪个企业能像北汽集团这样复杂,更没有哪个集团的董事长顶着徐和谊这样的压力。
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危局下,徐和谊以富有创意的剪刀手和不畏困苦的铁血精神,在一年半时间里,调转一盘散沙般的北汽船头至正确的方向。也因此,徐和谊在北汽又多了个称谓:“铁血老总”。
2007年9月,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北汽福田和北汽有限的股权资产划拨给北汽控股,支持北京汽车整车平台建设;同时,把企业全资、控股、参股的6个优势零部件企业的股权资产也同时划出,以支持北京汽车零部件平台建设。
这一关键环节突破后,北汽控股与四大整车企业之间的国有产权关系基本理顺。在北汽福田和北汽有限中,北汽控股直接成为大股东,在北京奔驰是持股50%的中方股东,在北京现代虽然中方股东是北汽投资,但由于北汽控股是北汽投资的第一大股东,同时徐和谊兼任北汽投资董事长、总经理,控制力也不成问题。
全面理顺关系后,徐和谊将把整个北汽控股按一盘棋布局,把北汽福田定位于自主品牌商用车基地,北汽有限定位于未来自主品牌轿车基地,筹划多时的北京牌轿车放在这里生产。
2008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北汽控股发布北京牌乘用车的LOGO,并同时推出两款北京牌中高级轿车的概念车。“作为我们自主创新开发出来的北京牌轿车,应该是一个高品质的车,能够代表北京这个城市形象的。”徐和谊终于能够实现他心中多时的自主梦想。
理顺了“家里”的事后,徐和谊得以有精力规划北汽更大的蓝图。徐和谊认识到,在新汽车产业政策推动下,群雄混战在所难免,兼并重组是各汽车企业面临的抉择,要么吞并别人,要么被别人吞并。“在第一轮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大潮中,北汽当然将扮演主角。”徐和谊坚定地说。
在寻找国内整合良机的同时,徐和谊还将目光放到海外。对于海外并购,徐和谊有清醒的认识。“作为汽车企业或者制造企业走出去并购,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并购是失败的并购。”徐和谊谈起了他的并购经验。
“作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并购,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借船出海。”他说的借船出海有两层意思,一是利用各种丙方包括投行、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把这些社会力量充分地利用好;第二层意思更为重要,即国企不要在并购案中首当其冲,等并购成功以后,找适当的时机再真正浮出水面。在国内车界浮躁的出海热潮中,如此冷静审慎的思考和判断并不多见。
徐和谊的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期,形成200万辆产能,实现180万辆产销,其中自主品牌达到60%,进入世界500强。同时在180万辆产销当中,要有3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
不少人劝他,这样的目标是否有些高,总该为自己留下退路。徐和谊淡然笑道:“人来到世上,总要留下一点痕迹,这一点痕迹,不就是对社会、对人类,对你所从事的工作做出贡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