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个人投入成本低、方便、环保,租车越来越成为中国用户的流行选择。
较之欧美,中国市场有其特殊性,因此,各家租车企业在这一市场也做足了功课,那些对本地市场理解深入的企业,渐渐尝到了甜头。
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公司投入成本高、中国信用体系尚未健全、规模化尚未成功等等,也成为汽车租赁行业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些瓶颈,或会使得汽车租赁行业在中国形成一个全新的市场。
2006年的一天,一嗨租车的宣传单被派发到了启明创投合伙人童士豪的办公室里。
一个月要跑不同的城市,厌倦了每次下飞机就忙着找租车公司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尝试国内的汽车租赁服务。
电话预订、短信确认、账单回复,一转眼,他用了这家公司的服务有三年的时间了。竟然没有出过差错。童士豪打通了一嗨租车CEO章瑞平的电话,随后启明创投投资了一嗨租车。
以连锁店的业态,针对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汽车租赁服务,在美国已沦为夕阳产业,但在中国却是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新秀”。而与童士豪有着同样感受的投资人不在少数,在过去的三年时间内,包括启明创投、海纳亚洲、香港麦达基金等投资机构均向该领域抛去了“绣球”。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汽车消费总量已排名全球第二,今年乐观预计将跃升至榜首。而按照成熟的国际汽车市场惯例,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产业利润的比例相当低,绝大部分的利润则是在后期的服务领域中产生。
目前,长租、代驾、自驾三大汽车租赁业务在国内已有10亿美元的规模,市场预期到2015年,国内车辆租赁需求将达30万~40万辆,市场总规模可达180亿元,这对于国内本土的租车企业无疑是个动力。
规模+管理
在童士豪看来,美国自有车的拥有率已达到100%,而国内伴随着严重的空气污染、交通问题以及有限的资源,让每个人都有车不是现实的问题。“从全盘能源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政府应会支持租车行业的发展。”他说。
赫兹、安飞士可以看成是触动国内汽车租赁行业萌芽的源头。成立于1918年的全球最大租车公司赫兹,在全球拥有的车辆高达50多万辆,免担保、零租金的信用卡刷卡租车服务,颠覆传统繁琐的租车手续,而国内企业的起步也多从赫兹的模式入手,后根据各自的市场定位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良。
但是赫兹在美国50万车辆的拥有量背后却是巨大的资金投入。相比之下,目前全国性经营的本土汽车租赁企业最长成立时间不过三年,数量在千辆左右,都还属于起步阶段。
于是,对于前期资金极度渴求的他们,纷纷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投资机构,而风投们也相当配合地在背后使了一把力。中国本土的汽车租赁公司在得到各路资本竞相追逐之后,在国内迅速跑马圈地,融资被无一例外地将用于增加车辆数量,在全国建立网络并优化布局。
与此相反的是,国外汽车租赁巨头却由于过早试图抢滩中国市场,不成熟的市场氛围以及“水土不服”的遭遇让他们大多无功而返,给中国本土行业企业留下了占据主场优势的市场机会。
然而,光有资金上规模只是第一步,“很多企业拥有几百辆车基本不是问题,但规模上到千辆级别就暴露出管理问题。”童士豪说。
该行业的某家企业总裁向记者坦言:“现在行业内大家的运营模式都差不多,提供的服务也都大同小异,关键在于运营管理水平。”
童士豪强调:“后台的运营调度管理能力、有效的成本控制以及把所有的环节都系统化才是关键。”
此外,汽车租赁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盈利,虽然目前业内较领先的企业车辆保有量已达千辆左右,但吸引了资金、赚足了人气的他们,在盈利能力方面始终使不上劲。
本土某PE合伙人告诉记者,资金是企业能否发展的前提,而企业的盈利关键在于资产利用率,即租车的利用率。他在研究后发现,车辆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用率,企业的净利润就会多一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的平衡点大约在每天80%~85%的租车率之间。”他说。
行业优化尚待时日
在童士豪看来,汽车租赁行业占据的资金量巨大,业内企业如要想实现上市目标,汽车规模一定要超过万辆,而在当前,国内尚无一家企业达到上述标准。相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行业,在国内壮大过程中尚存在不少无法回避的弱点。
据记者了解,目前该行业缺失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少中小企业采用蓝牌车挂靠非法运营。而没有规矩引导的行业,让小而乱的企业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使得汽车租赁行业企业发展得不到相关资源的协同合作。
另外,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巨大租赁风险,增大了汽车租赁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个人的租车成本,无形中缩小了行业目标客户群的范围。
在中国乘用车联合信息委员会秘书长饶达看来,汽车租赁价格的起步过高,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与其有着同样看法的童士豪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调查,以10万元左右的车型为例,汽车的租赁价格如能做到100元以下/天,这个市场就会很大。“好比十几年前手机价格要几万元,消费群体很有限。但现在山寨手机只有几百元,国内手机市场立刻成为全球最大。”童士豪说,“汽车租赁的消费门槛不能过高。”
童士豪表示,目前中国的市场容量可以支持多家大型汽车租赁企业发展,国内应该出现更多优秀的企业,通过良性的竞争共同培育市场。“市场需求的完全爆发尚需时日,预计3~5年后,现在的局面就会有所改观。”
附表_国内汽车租赁行业部分投资案例
资料来源:本报整理
被投企业 投资机构 投资金额 投资时间
至尊租车 海纳亚洲、香港麦达基金 500万美元 2006年12月
至尊租车 海纳亚洲、香港麦达基金 5000万美元 2007年12月
神州租车 凯鹏华盈、美国CCAS公司、联想投资 未披露 2008年1月
一嗨租车 启明创投 500万美元 2008年3月
一嗨租车 鼎晖创投、集富亚洲、启明创投 2000万美元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