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伙伴 人与车的故事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09年12月08日14:08
来源:汽车与安全 作者:沈楠、蔡影

  冯 明:一个车迷的幸福生活

  胡杨林:汽车带我经历了很多

  曾叔叔:老兵买车

  段 姐:从陆虎宝马 选择的困惑

  小 喆:改装就如买LV一样

  王 宇:一个孩子的买车梦想

  尽管故事可能没有影视剧那么曲折波澜,尽管回忆是那样的琐碎支离,尽管受访者的人生轨迹是如此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交集,车子是见证他们生活变化的标志,车子更是他们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伙伴!

  我们无意从中去梳理任何规律性的线索,我们只是希望可以把人与车的故事完整地展现出来,现在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在我们的生活轨迹中都会占据一席之地,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受到汽车的影响,都有对于汽车有属于自己回忆和感悟。

六个人,六段平凡的故事,六个难忘的回忆,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品味出自己的感悟……

  冯明:一个车迷的幸福生活

  □ 文/沈 楠

  初见冯明,是在他北京南四环附近的客车修理厂,他当时正招呼工人们修车,我对冯明的采访就是在喧嚣的汽车修理声中开始了。

  选择奔驰是看中奔驰品牌的文化底蕴

  当问起冯明现在开的奔驰车时,“车辆的选择其实是因人而异,根据人的不同需要来取舍,比如现在我开的这辆奔驰E280是2008年买的,我选择奔驰是看中奔驰品牌的文化底蕴,最后下定决心买奔驰是我当时有机会去了趟欧洲,逛了德国几个城市,其中斯图加特是奔驰的总部,因为对汽车很感兴趣,所以去了奔驰的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奔驰汽车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马拉的汽车,到如今的概念车,它的产品还覆盖了整个汽车行业,不仅仅只有轿车,它还能生产客车及其他车型,这都彰显出奔驰品牌强大的内涵和实力。”冯明跟我们谈了谈买车时的考虑。

  冯明并没有考虑买奔驰S级轿车,因为他说感觉奔驰S级是适合乘坐的汽车,必须要达到一定年龄段,而他现在仍然还是喜欢体验驾驭的感觉。

  对于奔驰的E系列轿车,他评价说:“这辆车的各方面性能极其均衡,没有明显的缺点,车的底盘很硬,给人稳定扎实的感觉,同时在转速不高的时候,推背感很强烈,奔驰公司追求品质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车型中得到了完美展现。”同时他也拥有一辆宝马MINI,“一开始的时候我是计划给爱人买宝马的mini,刚开始感觉这辆车特别适合女士开,外形小巧时尚,但是当我们去店里选购试驾的时候,我开了一圈发现它有很强的运动基因,‘披着羊皮的狼’,所以现在这辆MINI我爱人很少开,都是我在城里开。”

  对于2009年中国销售量1000万车辆的数字,“尽管它看起来是天文数字,但是对于咱们国家十几亿人口的消费需求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了,归根到底,大众的出行问题不能单纯依靠私家车来解决,还得靠公共交通建设的完善。”虽然自己家里有车,但最近让冯明感到高兴的是地铁四号线的开通。“现在地铁越来越方便了,北京等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和世界先进国家不相上下了,让我高兴的是我家和父母家都住在四号线沿线,这样彻底杜绝了堵车的困扰,以前需要1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半小时就能轻松到达。平时开车出去还得特费劲地找停车场,好不容易找到地方了还老担心车被剐蹭,最郁闷的是路上拥挤的车流,“高峰时期,北京的二三环就是停车场。”

  他说自己喜欢追求速度,喜欢超越的感觉,但是他认为改装是一个危险的事物,他说:“现在很多人都将车改装,但忽略了最简单的道理,事物是能量守恒的,速度和安全永远是一对互相制约的矛盾体,当你极度追求速度的时候,安全性或者制动性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一味单纯追求外表的时尚,到后来可能反而会丧失到很多车子的本质,我们开车的意义是什么?”

  车迷的人生轨迹

  冯明,北京人,出生于1969年,从小就对车有不同别人的喜爱和感悟,“可能是受家庭的影响,我父亲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耳濡目染,从小我就对机械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就偷偷摸摸制作属于自己的第一辆“汽车”,自己每次放学回家,从自行车卸下轮胎和轴承等零部件,方向盘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他笑着说:“当时我趁工厂没人注意,偷拿了人家的阀门。”当崭新的“汽车”组装好以后,突然发现,所谓的汽车当时根本没有任何的动力,“当时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招呼小玩伴们,大家齐心协力把车推到高坡上,从坡上推下来,我坐在汽车上当时感觉特别美!”但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这辆汽车动力性解决了,但是制动性怎么办呢?没法煞住车呀。于是我把目光又转到了自行车上,把整个自行车拆了,把刹车装置安装到了我的车子上。在那个困难时期,我们那个年龄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别提有多高兴了!”结果就是好几次开着“汽车”从坡上冲下来的时候,来不及刹车,直接把车给摔散架了。至今,冯明每当提起小时候和车的特殊经历时,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冯明一心想做和汽车有关的工作,机缘巧合,他被分配到北京燕京汽车厂上班,当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他高兴坏了,“我妹妹知道我要去汽车厂上班,跟我说‘你终于如愿以偿了!’”

  从1992年开始冯明在厂里的销售科工作,国企的工作平淡而舒适,“当时完全是卖方市场,汽车是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由当时的控制集团采购办公室的调配。”当时排队买车提车的场面冯明仍然记忆犹新,“当时买车不拿钱,是要拿着分配单过来,平均每年我都能随随便便就卖出一百多台。”

  1994年,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被逐渐打破,销售模式也开始松动,出现了计划外定单,冯明也逐渐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内涵,“当时是处于市场的转型期,我们厂里要委托机电公司进行销售,但是我们也开始要主动地去跑一些业务,厂里也逐渐确定了以销定产的方针。”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也开始逐渐显现起来,汽车企业满地开花,出现了很多昙花一现的品牌,“因为当时普遍生产能力还是偏低,而主流大厂一汽、二汽、上海等品牌的产品仍然供不应求,所以各地就一拥而上造车,比如女神汽车、山鹿汽车什么的,恐怕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牌子。”

  1997年的时候,冯明下海经商,最初只能在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租了个门脸,由于资金少,只能和其他人一块拼车卖,行话叫“拼缝”。“当时对于未来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能够生存下来。”机会光临了他,1999年的时候他恰巧遇到了到市场上寻找代理商的金龙汽车的市场经理,二人一拍即合,大概2000年的时候,他开始作为金龙客车北京地区的代理,在大客车领域实现了4S的经营模式,“我们初期也很困难,主要消费者对于4S店概念的不熟悉。”

  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客车这种4S店模式逐渐被客户所接受,2003年非典以后,冯明店里生意逐渐好转起来。“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公共交通的必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于客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汽车厂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愈发注重4S店的销售渠道;而我们本身也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诸多因素影响下,使我的4S店生意逐渐步入了发展期。”

  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于冯明的业务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2008年恰恰是我们业务增长的重要期间,北京奥运会引爆了旅游市场,旅游客车的销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对环保的严格要求,北京对客车确定了欧四标准,黄标改绿标,客车进入到了更新换代时期,“北京郊区今年也开始逐渐换欧四标准的车型,我预计这种增长期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冯明对前景充满着希望。

  你能领导团队,但是你领导不了传感器

  冯明说,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待在修理厂里,当有车进到修理厂的院子的时候,他会立刻走出办公室,去和技术人员一起了解车子的故障情况。他说平时在和其他人合作项目的时候,感觉最难做的就是人的工作,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搀杂在里面,而技术性的工作唯一的标准就是把故障排除,把车修好,待在车间里看工人们排查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件特惬意的事情。“有的时候来修理的车比较多,他从早转到晚,特别累,回到家以后沾床就睡,那感觉别提多美了!”

  “我是家里最爱上班的人,这些车简直就是我的大玩具!周末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待在修理厂里看着技术人员修车,要是让我待在家里,超不过十分钟我就觉得憋闷。”采访间隙,有一辆事故车被拖车运来修理,冯明立即忙碌起来,首先招呼大家整理车场,指引拖车进场,同时和大家一起把事故车推到指定地点,和客户确定维修流程及方案。冯明忙碌的身影出现在车场的每个角落。

  我现在很幸福

  尽管冯明主要经营的范围是大客车领域的,但是他对于市面上的小轿车也极其感兴趣,有事没事总爱上网看一些车型的数据对比。“现在人们获取资料的途径及速度是同以往不可比拟的,昨天晚上都快12点了,我还在论坛里看车型数据对比,过去我们获取资料的途径实在是太少了,我现在特别希望补补课。”他说,以前汽车类的杂志特别少,为数不多的几本,每次买杂志回来,都爱不释手地把书看烂,自己还认真地做笔记,“可能是因为当时太缺乏这类信息了,所以特别珍惜每一次看汽车资料的机会,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提高了我对于车型数据的敏感度,直到现在,我看车型数据的记忆速度和准确度远远超过了看其他资料。”而汽车也能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从车型设计上来说,欧洲和日本就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欧洲车主要考虑的是路感的回馈,底盘做的十分扎实稳定,而日本则是本着全天候的设计理念,从细节处着手,让你体验舒适的感觉,不同思路自然会造成最终产品的差异。”

  “我现在很幸福,不光是因为能赚多少钱,而是我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使我感到每天都过得很充实。”采访结束后,冯明淡定地告诉记者。

  

  胡杨林:汽车带我经历了很多

  □ 文/蔡 影

  胡杨林,她与广袤沙漠中丛生的树林有一样的名字,但确是出生在湖北宜昌,近邻着长江。天生的水性与倔强的名字把她塑造的立体而真实,她是歌手又是编剧,她学习美术出身又在音乐领域享有造诣,她从小与汽车有着不解之缘却至今都没有购买汽车

  小时候最怕坐长途车

  胡杨林的父亲是知青,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将青春洒在了宜昌美丽的土地上,爱情也在这里开了花,从此在宜昌扎下了根。和许多知青家庭一样,胡杨林一家每年都会坐着长途车回老家,在那个时代,胡杨林对老家武汉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遥远的距离。

  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从宜昌到武汉一家人需要在破旧的长途汽车上颠簸时十多个小时,似乎当时并没有所谓的“超载”。破旧的车厢里每次都挤满了回乡的乘客,人和大包小包的行李物品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根本找不到一个舒适的姿势让自己在车上度过这十个多小时。汽车一开动便传出刺鼻的汽油味,传入鼻腔时又混杂了另一些异味,空气完全不能流通。崎岖的山路,不平的公路,颠簸的土路就是所有的路程,一个坡一个坎似乎都要把车厢震垮,人们也很难在座椅上坐稳,只能跟着车一路摇晃。

  那时的胡杨林年龄又小身体又弱,晕车就成了家常便饭,一路上昏迷、呕吐,痛苦的感受又延长了这段路程,于是每次都觉得武汉遥不可及。总算到站了,经受了这一路的折磨,她总要昏睡一两天才能缓过来,可几天之后又登上了从武汉回宜昌的长途车,继续颠簸。

  每次提到小时候坐车的记忆,这一段总是刻骨铭心,她总说:“小时候我真是太怕坐长途车了!”。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当地的高速公路就建设完工了,从宜昌到武汉的十小时车程一下缩短到了四个多小时,车的条件也越变越好了,车里慢慢有了空调和卫生间,坐在高高大大的客车上,冬暖夏凉,舒服了许多,这才让胡杨林不再害怕坐长途车。

  司机师傅最辛苦

  歌手身份的胡杨林经常奔走于各地演出,去过的地方遍布世界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主办方精心的安排接送,但是走的地方多了,就遇到了更多的不同路况和不同车况,胡杨林一直说:“司机师傅最辛苦了!”

  2008年的夏天,胡杨林跟随“欢乐中国行”到福建的永安演出,晚上她和助理从厦门机场下了飞机,一辆小客车来机场接机。从厦门机场到福建永安的车程是7个多小时,司机师傅告诉胡杨林,整个路途中只有一个加油站,所以需要尽量省油,于是一路上都没有开空调,车上的所有人都被炎热浸透了,从头到脚都是汗,一路开着车窗也总觉得不透风。

  当车穿行在云贵地区的山路上,峭峰险境展现在车灯照亮的地方,胡杨林从心里就为这段路程捏了一把汗。狭窄的盘山公路,小客车不时穿过山涧里的弯道,司机师傅一路认真的开车,紧紧的盯着前方的路手里紧紧的攥住方向盘,车速很快,人们都想赶紧到达目的地。夜越来越深了,黑洞洞的山谷里很安静,没有一丝光亮,道路依然崎岖、险拔,车上的人不自觉的都使劲睁大眼睛看着前方的路,眼睛都撑到发紧,虽然很困却怎么也不敢睡,紧张到忘了自己很热。司机仍是向前探着头,紧紧盯住路,一边不断地跟坐在副驾驶的人说话,话题间间断断的,没有什么太多的内容,却总是进行着,因为司机需要依靠这样的谈话保持自己的精神,让自己不至于太困。到了晚上11点,车停在了山路边,大家都很惊讶,是车有什么问题了?我们要停多久?司机说:“我需要休息一下了,现在我们的车程已经进行了一半,我从永安开到厦门,再从厦门开到这里还没有休息过。”

  胡杨林说:“其实当时的心情很矛盾。”司机师傅经历了长途驾驶,我们也希望他能够好好休息一下,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继续开车,保证我们的安全,可是,车就这么停在了漆黑的山路边,心里好害怕,真想赶紧离开。

  司机头靠着座椅,闭上眼睛迷了一小觉,大概半个小时以后,司机睁开眼睛,振作的一下精神,又继续赶路。最后在凌晨2点多,车终于安全到达了目的地,司机师傅却已经真的疲惫不堪了。

  朋友带我开车回湖北

  2007年的春晚,胡杨林的歌曲在最后一次彩排中被取消了,这次事件引起了许多人的热议,有人甚至歪曲歌曲被取消的原因,给了胡杨林巨大的压力。临近过年,这个变故打破了她原来的计划,随即开始着手回家过年,可在春运的大潮中永远是一票难求,飞机、货车都没有多余的票让她赶上大年三十之前到家,正在这时,几个湖北朋友聚在一起,大家决定一起开车回湖北。

  整个的路程有1200多公里,胡杨林的几个朋友互相替换着开车,就在腊月二十八这天他们开着小轿车顺着京珠高速一路南下,高速公路上的车并没有比平时少很多,车上的人都归心似箭,都希望车速能更快一点,也可能正是这种心理作祟,沿路胡杨林目睹了好几起交通事故,有互相刮蹭的,有急转弯翻车的,甚至还有自己撞在围栏上的。一幕幕事故场景给春节温馨的气氛蒙上了一阵阵恐惧。他们的车经过了12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中途在服务区吃饭、休息,一直很顺利,到家时总算松了一口气。

  又是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胡杨林总想起当时的情景,她说:“我只是偶尔一次在春节前搭朋友车回家,其实每年在那个时候都有很多奔波在长途上的司机和乘客,回家的急切人人都能理解,但是还是很想能借助《汽车与安全》提醒大家,一切以安全为重,迟一些没关系,家里人会等着你的!”

  车里真暖和

  从小生活在湖北,她习惯了冬天室内没有暖气潮湿的冷。2004年胡杨林第一次在北京过冬天,她仍然全副武装,从保暖衣到毛衣再到大棉袄,一样不差的全都穿上,朋友开车带她到北京的各个地方游玩。后海、三里屯,她喜欢个性的店面和精致的街道;二环、三环,汽车一路在宽广的街道上奔驰,她透过车窗地看北京的街景。不一会儿她的脸就变得红扑扑了,这时她才意识到,原来在北方,车里和屋里都是很暖和的,人们厚厚的棉衣里面一概是舒服单衣,胡杨林在车里一直出着汗,脱了外衣也还是显得不合时宜,她不断地跟朋友打趣:“我穿太多了!”

  我不买车

  “其实也有偷懒的成分!哈哈!”胡杨林捂着嘴笑,“如果买了私家车,这辆车肯定会占用生活上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她认真地想了想说:“车应该还不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吧,所以我觉得没必要买。”身为当红歌手却没有自己的私家车,惊讶之余发现其实这也是她的一种生活态度,从娱乐圈的纸碎金迷、光耀夺目中,我们看到了胡杨林的淡然和平静。

  随着北京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和交通设施不断地在上下班高峰和繁华地段中呈现出不足,堵车时人们不由的产生焦躁情绪,胡杨林也是,她觉得如果自己的车被堵在其中一定很伤神,她也目睹过朋友们到达目的地后找不到车位时的烦恼,虽然拿到驾照,可胡杨林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不买车了。平时她也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门,和朋友或同事一同外出的话就搭车,空闲的时间就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这种无车的生活方式环保、低碳、节约而且不亦乐乎。

  “其实有时候也想‘要是有辆车就好了’!”今年10月份,胡杨林参加了清华大学总裁班的学习,忙碌地度过了两周的全职学生的生活,每天早晨她总要5点多起床,匆忙赶向清华大学,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买车的想法便不断出现。可是顺利结业后,胡杨林又恢复到从前,继续过着悠然的无车生活。

  眼前的胡杨林只是一个瘦瘦的女孩,但她永远有属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她一直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快乐、勇敢坚定、幸福是胡杨林一贯的风格,她用歌声不断地带着听众走过爱情旅程。采访结束了,她又要匆匆赶往电台参加节目的录制,当问到怎么去,她说:“时间太紧了,打车去!”她很忙却安排的井井有条。我们都相信即使胡杨林过的是无车生活,也能在现代的潮流中以每小时百公里的速度前进!

  

  曾叔叔:老兵买车

  □ 文/沈 楠

  曾叔叔是1978年三月参军入伍,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军龄了,可以称为“老兵”了。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在航天部下属的一个保密单位,当时在深山里面,附近农村公社里几乎就没有车,乡里能有辆解放车就算很不错了。70年代我们部队还是国产的仿美式吉普,轿车根本没有,解放牌大卡车比较多。”

  后来,自行车成为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初的时候,他在长沙当兵,因为当地自行车质量比较好,所以他就用自行车票买了以后把自行车邮寄到家里。“当时人觉得能买辆好点的自行车就不错了。”

  他第一次感觉希望有辆车是在大概1997年左右,据他回忆,“那时家里有私家车很少,如果有什么紧急的事情都要管单位要车,因为单位要车需要走一堆手续,感觉很麻烦,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我父母要来北京找我,但是火车时夜里二点抵京,我早早就把手续办好,大概11点的时候,我就来到我们司机班,当时是吉普车,但是司机小王怎么着都打不着车,当时把我给急得,真想自己有辆车!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小王把点火装置打开,用手把两根线连在一起才把火打着,但是不能熄火,结果两个人就在火车站着车等了2个小时。”

  他说他记忆最深的“车祸”是在2000年,他和单位同事出去办事,快到德胜门的时候,开车的战士比较毛躁,结果不小心蹭到了一位骑自行车的三十岁的女士,当时特害怕,赶快下车查看这位女士的伤情,这位女士脑门上有鸡蛋大小的包,他们刚要送人家去医院,人家特好,说当兵的不容易,反正自己也没有大事,拍拍身上的土就骑车走了。“这次我体会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意思。”

  谈起私家车,他觉得现在汽车越来越走入家庭,现在交通很堵,但是大多数人感觉有车比较方便,现在换车都有环保要求,混合动力是趋势方向,家里有两辆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很普遍,感觉年轻人离不开车了。他是2003年学的驾照,因为感觉以后迟早需要开车,开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2006年开始,部队普遍提高待遇,按照公务员标准发放工资,手里的余钱多了起来,消费观点也发生了改变,周围买车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在我们院子里,前院住的都是团级以下干部,他们年龄比较小,但是买车的速度很快,很短的时间里,停车位很快就满了。”对于他自己的买车经历,他说很简单,“我们买车主要考虑实用,空间要大,价位定位在11至12万元,最开始想买尼桑的骐达天语SX4,但是因为车源紧张,所以没有买成,我们通过这件事情切实感到了咱们大家伙的购买需求是多么旺盛!” 过了一段时间,曾叔叔家人通过网上看了一些车型对比资料,最后选定的是伊兰特两厢自动豪华版,“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信息丰富,所以给我们选车提供了极其便捷的途径,省的我们老两口辛苦地去各个4S店看,选择伊兰特是我们恰巧在网上看到了这款车型的促销信息,所以直接去了4S店提得车。”

  买回车以后,他说确实方便多了,以前很多地方因为远,需要倒乘很多公交车自己就懒得去了,这下有车以后周末的生活格外丰富多彩,“因为平时这辆车是我女儿开,她上班比较远,到了周末,我们俩就开始抢车了,呵呵,我有时候没有事也要开着车出去兜一圈。”曾叔叔笑着说。

  他认为汽车把人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使人们观念发生变化。“今年7月份的时候,我还开车回了趟家,这要搁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还有我们同事有人叫嚷着冬天去延庆吃豆腐宴,如果单纯从价值上看,吃的豆腐肯定没有汽油钱贵,但是驾车去吃豆腐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过程,这些是人们所追求的,这是拿钱所不能衡量的。”

  “从我个人所接触单位车辆的变化中,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在80年代末,大多数伏尔加,但是到了90年代,则是捷达桑塔纳3000等汽车,以前我见到的大客车是恒山牌子的,现在则是宇通,依维克等,这些大车坐起来感觉就特别舒服。在大卡车方面,以往我们单位解放牌比较多,后来逐渐换了东风,到如今,则是黄河等各式新型大卡车,从性能、舒适性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对于部队战斗力也是不小的促进。”

  曾叔叔说他希望把一个老兵买车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希望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了解到现在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个人认为,汽车工作发展象征着国家的进步,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段姐:从陆虎宝马 选择的困惑

  □ 文/沈 楠

  采访段姐,我们约在了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国际茶城里,段姐最近茶叶喝完了,她去一家相熟的茶室买茶,伴随着浓浓的茶香,段姐讲起了她和车的故事。

  段姐的家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生活轨迹中和车第一次产生交集是在她出生仅仅三个月,她母亲带着她坐着敞蓬的卡车从乡下到县城与父亲团聚,据她母亲回忆,当时是寒冬腊月,去县城仅仅200多公里的路程,卡车整整走了一天的时间,她妈妈怀里抱着她就这样挨过了漫长的路程,她前两年也曾开车回过老家,仅仅用了两个小时,“我们现在根本不能理解当时人是怎么生活的,没有好车,更没有好路。”

  段姐回忆说,她刚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中期根本不可能想到买车或者开车,当时鄂尔多斯还是一个小县城,连公交都没有,大家都骑着自行车出行,从没想过自己能开上车,更没想到自己能买那么好的车。后来生活当中逐渐出现了摩托车,印象最深刻的是1990年左右,刚有了孩子的他们花了800块钱买了辆旧的渭阳50摩托,当时还向同事借了500元。“当时爱人骑上摩托可美了,每次下班回家老远就能听见摩托车轰隆隆的声音从远至近,当时感觉骑摩托车就很满足了。”

  段姐买的第一辆车是一辆黄色的polo,是妯娌开了一段时间后不喜欢了,她花了12万把这车买了回来。当时也不会开,驾照还是找熟人办的,也没上驾校,开了两次就上马路了。2006年底,因为女儿要出国,段姐随女儿来北京学习,不久,段姐就把polo车开到了北京。

  段姐说刚在北京开车时,连东南西北也不知道,更别说一座座的桥,不知道哪座桥在哪条环线上,每次出门先看地图,第一天送女儿去学校就因为停错了道被警察罚了二百块钱,段姐笑称,“一般女同志开车都没有方向感,容易迷路,经过几次罚款和无数次的走错路,以及一张又一张被撕坏的地图,我现在路熟悉多了,唯一有挫败感的是定慧寺桥,每次去集美,到定慧寺桥下仍然会迷路。”

  段姐家搬到北京常住以后,爱人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这边,2007年的时候,家里决定买一辆越野车,“当时我们两口子都希望可以开着车去自驾游,北京周边漂亮的景点这么多,也一直向往开车去趟西藏,所以决定买一辆性能好点儿的车。”经过比较,选择了陆虎,因为陆虎在越野车里性能是比较出众的,“我们到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们家和陆虎很有渊源,我公公以前是司机,那时候根本不知道陆虎这个品牌,也不懂英文,就知道开的是进口车。当我们买了陆虎以后,有天爱人猛然想起原来他父亲在七十年代末期开的就是品牌的车,因为他突然觉得那个绿色的标似曾相识。那时,他还在上中学,没学多少英语,谁也看不懂说明书,那时侯谁懂英文呀,全县也没有几个会,找了当地一个懂英文的老华侨给翻译讲解,才逐渐了解了那辆车。”

  段姐说她开陆虎还是很有感觉的,买车回家的晚上,段姐就开着车沿着三环路兜了半圈多,“我当时真没有什么不适应,只是感觉和开polo是两个感觉,一个是视野高了,还有车子大了,走一些狭窄的路段要慢行,前几天有朋友来北京,把车借给她们,结果没开多远就回来了,说是对大车犯怵。”

  关于mini

  我是2008年买的mini。说起mini,其实还有个故事,2006年左右,有一次我们夫妻俩从机场回家,在长安街上发现一辆黄色的MINI里面坐着一个特漂亮的女孩,边开车边打电话,真是靓车配佳人,我当时就脱口而出,“这车太漂亮了。”我爱人反驳我说“那是给人家小姑娘开的车,以后还是买给女儿开吧。”到了2008年爱人可能想起了这句话,又赶上当时实行单双号,同时考虑节油环保,所以买了 mini送给女儿,可女儿胆子太小,一直没敢开,等她出国学习后,这辆mini又归我开了,我现在一般在城里都开这辆MINI,比较方便。

  未来购车计划

  “现在上市的新车太多了,每天都能见到大量的新车广告,品牌越多越让人无法选择,所以再买车的话只能买自己最需要的,如果再买车我会考虑买一辆商务型的,我本身比较喜欢扎堆,来来往往接送朋友,需要一辆既可以装行李也可以载很多人的车型,上个月去香港旅游,发现满大街都是各种品牌的商务用车,我的朋友接送我们都用这种车型,我感觉真是方便实用,如果以后要买车,希望再买一个这类的车。”

  关于旅游

  段姐现在是不折不扣的旅游一族,女儿出国以后,她一直在不间断地旅行,也是在间接地排解对女儿的思念之苦。段姐说通过旅行,不仅使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开拓了视野。八月份她和爱人及朋友驾驶着陆虎去阿尔山,他们开车沿着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路前行,“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蒙古包星星点点,牛羊成群结对,路面随着地势而起伏不定,确实有一种驰骋的感觉。”

  “希望咱们自主品牌的车企能够好好发展,好好从质量上打造咱们自己的品牌”。段姐七月份去肯尼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到处都跑着丰田车,肯尼亚的路况是不可想象的差,但是几乎所有的道路上都有丰田车的身影,她说:“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有路就有丰田车’真没错,我就想什么时候咱们的车子能够做到那种水平。说到咱们的自主品牌,最近看报道咱们自主品牌的车在国际市场逐步站稳了脚跟,确实挺争气的,正在逐渐缩小和国外车企的差距。但是,我们不能扛着保护民族工业的大旗而抵制外来品牌的冲击,没有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电视机是最早放开的行业,但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用着中国的电视,这说明民族工业不需要去保护,而需要引导它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另外一方面,国企和民营资本之间在准入条件,融资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待遇,其实,只要符合国家的强制安全标准,就应该大大推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车市

  说起车市,段姐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现在国家提倡发展汽车工业,人民的生活也在日益改善,车市极其火爆,现在每个月都上市很多新车,国家也在鼓励百姓进行消费,车子生产得越来越漂亮,性能也越来越好,可是越来越多的大排量汽车拥堵在马路上,现在资源这么紧张,即使性能再好,也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浪费,同时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与车辆的激增相比还有一定滞后,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车辆拥堵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汽车已经把骑自行车的人和路人挤得无路可走,这也是每一个国家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必然后果。如何缓解这一矛盾?我个人认为还是需要发展绿色环保型的车子,提倡大家购买小排量的家庭用车。最近一直在报道咱们国家有人把悍马品牌弄了回来,我认为这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这车不应该叫悍马,应该叫油老虎,这么大的油耗根本不符合咱们国家现在的国情。”

  行事低调的段姐最近爱上了品茶,她说出去旅行的时候都要随身带着茶叶,不管身处何处,吃了多么丰盛的大餐,在游玩一天后回到酒店,泡一大杯茶,静静地将这杯茶喝淡了,觉得那时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她觉得现在人生活节奏太快了,每天行事匆匆,没有停顿下来的时候,只有在泡茶的时候,心才可以静下来,什么也不用去想,她很满足现在淡定的生活节奏。

  

  小喆:改装就如买LV一样

  □ 文/沈 楠

  关于自己

  小喆叫张萌喆,是北京一家著名高端车改装店的店主,他的改装店是在他家自己的维修厂基础上建立的,他的店已经成为全国高端改装车领域的旗帜性品牌。

  小喆说他自己的经历很简单,高中毕业以后就在家里的维修厂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自己感觉维修工作十分枯燥乏味,所以出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外贸进出口的生意,经过几年的奋斗,掌握了一些运作品牌的经营经验,在面临事业的转型抉择时,考虑毕竟家里有这个维修厂的资源,自己也有多年维修保养的技术经验,同时还看到了改装车市场的方兴未艾,尤其是高端车型的改装完全是国内未开垦的处女地,所以他在自家维修厂基础上开办了面向高档车改装的业务。

  现在小喆经营的改装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就在十月份,我们还刚刚改装了一款限量版的兰博基尼,车总价在800多万,全球限量50辆,车主在我这进行了镶钻改装。”小喆自豪地跟我们说,“我们现在店里的改装生意有50%是外省市的,很多外地的车友会亲自开车千里迢迢来北京找我改装,有内蒙古的,有江浙的,有宁夏的。”

  作为80年代生人,他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在创业初期,他把赚来的钱都投入到品牌的建设中,短短半年时间就成功地推广自己的品牌,成立了自己改装车俱乐部,经过几年的积累会员达到了数千人,在全国宝马车改装领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现在改装宝马车这个领域,圈里的人都认我们这个品牌!”

  小喆认为,改装是在潮流最前端的一种时尚,应该就跟选择LV、chanel这样的奢侈品,改装也是一种奢侈。

  关于事业

  小喆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谈起了他的改装店的经营之道,“要想成为一个行业领域的龙头,必须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必须要引领潮流.”在这种想法指引下,他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建立了自己的俱乐部,还办了面对改装俱乐部成员的电子杂志,“网站和电子杂志都请了专业的制作团队进行包装制作,我们特别注重加强和车友们的互动,每期的车模都是车主自己,我们就是希望搭建平台供来我们这改装的朋友们能够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爱车,毕竟来改装本质来就是追求个性,希望展示,既然大家有这个诉求,我们就要满足顾客的愿望。”小喆准确掌握了改装车主的心态,推出自己的文化平台,无疑这些措施会加深顾客的黏合度和忠诚度。

  小喆说他最大的压力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因为自己的库存量很大,当时厂商面临压力都纷纷调低价格,所以当时经营很有压力,那段是他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幸运地是,他和他的店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对于改装行业发展趋势,小喆坚定地说:“改装是和汽车销售、维修同样重要的汽车环节,中国改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府部门也在探索符合国情的管理之道,但是改装车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变的,以后必定会实现改装车市场的规范化、合法化。”

  在改装店的不起眼的角落里,放着一副高尔夫球具,小喆解释说他现在很忙,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经营这个改装店生意上,他唯一的爱好就剩下打高尔夫球。

  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要扩展这个店面,给来这里改装的车主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企业竞争力就在于专业化服务,就是带给来店的顾客专业化的体验,顾客的认可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

  关于自己的爱车

  他开的第一辆车是1998年时候的普桑,之后又换过一台丰田威驰,后来通过外贸生意,在2006年,他自己买了第一辆宝马5系,他改装店的第一单“生意”就是改得他自己的宝马5系,现在他换了一辆崭新的宝马X6,他说他选择这个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车很酷,外形时尚,动力充沛。而这辆X6正在静静地放在他的改装车间进行改装,当他带着我们来到改装车间的时候,看到价值百万的X6完全改的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这些初次接触改装行业的人还真是心疼,那可是宝马呀,说改就给改了。

  从小喆的改装店经营发展中,可以从中折射出当代年轻人追求潮流,追求时尚的普遍心态,汽车从大件的代步工具衍变成为新的时尚符号,成为富足年轻一代彰显个性的大玩具,在这些年轻人眼里,汽车不再是冰冷冷的机器,而是成为与他们共同生活的伙伴,他们拒绝平庸,拒绝千人一面,他们追求与众不同,而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以小喆的改装店为代表的新的汽车细分行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新的一批以小喆为代表的车主正在自己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色彩。

  

  王宇:一个孩子的买车梦想

  □ 文/沈 楠

  初见王宇,我们直接的感觉就是普通。普通的衣着打扮,普通的言谈举止,和其他人相比,他也没有显赫的背景或者值得炫耀的财富,他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平凡小男孩,但正是这份普通使我们增添了亲切和熟悉。

  “我们全家人都对它一见钟情”

  王宇迫不及待地和我们讲起了他的买车经历,“这故事很曲折,完全可以用三起三落来形容。”最初因为他上班的地方比较远,从家走来回大概50公里,家里人就希望买辆车给他,这样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他不至于那么辛苦。王宇回忆道:“在与这辆车相遇前,我们根本没有考虑韩国车。”当时王宇他们家把目光主要聚焦在德系和国产品牌,跟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也反复比较了多款车型,最初他们考虑花费要在12万以内,王宇就在北京各大汽车城走转了三个月,从花乡桥到姚家园,一家一家4S店进去逛。

  恰巧那时起亚出了一款名为福瑞迪新车,从价位上比较合适,所以他们全家人就去东方基业汽车城的起亚4S店去看车,在福瑞迪车的旁边就停着一辆狮跑,“当我们全家第一次看到狮跑的时候,就立即被它大气的外观所吸引,我自己的感觉就是仿佛它就是我老婆,特亲切。我们试驾完福瑞迪后,又试了狮跑,感觉特好!我当时就叫嚷着要买,但是因为价位超过预算,我们没有买。”王宇幸福地回忆他家和爱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又过了几天,我们考虑再三,觉得从价钱上看,福瑞迪是在我家预算内的,所以当我们拿着钱再次来到起亚的4S店的时候,我爸爸再次试开了一次福瑞迪,他还是对试驾狮跑的感觉意犹未尽,跟我家的财政部长——我妈争执说还是想买狮跑,结果两人不分胜负,我们又回家了。”

  经过辗转曲折,王宇终于开上了他心目中的SUV,我完全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喜悦之情,“我家买了这辆车以后,恰逢十?一假期,我们马上进行两次举家出游。第一次去了承德,我驾车带着我父母和姥姥走京承高速,我姥姥对这辆车也赞不绝口,车子走长途很舒服,一点都不觉得颠簸。第二次,我开车带着女朋友和其他朋友去了趟坝上,当时一共有两辆车,另外一辆是千里马,我这车的优势在这次旅途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性极强,乘坐千里马的哥们都叫嚷着要坐我的车,当时别提我有多美啦!”

  有一次,王宇开车到木樨地办事,把车停在路边,有一对情侣路过,其中那女的看了看他的车,问她男朋友:“这是什么车? ”她男朋友毫不犹豫地说道:“这不是沃尔沃XC90吗?”当他把后盖放下来,那一对情侣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起亚,王宇抿着嘴笑着对我们说。

  “但是奇怪的是,我对法拉利一点不感兴趣”

  王宇对于他小时候和车的记忆很深,总是能够回忆起很小的细节,这表明小时候车的故事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我记得第一次和车接触是在小学四年级,当时家里有一辆木兰摩托车,当时觉得特新鲜,所以就偷偷从家里拿出钥匙,在院里骑开了,但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刹车,结果撞到了旁边的车子,把腿蹭伤了。”尽管第一次和车的亲密接触结果是挨了父亲的一顿暴打,但是对于车的喜欢还是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我小时候受的最大的一次伤是骑三轮摩托车结果撞到护栏上,把腿压骨裂了,当时才感觉到车的危险。”

  1997年的时候,王宇还“试驾”过当时为数不多的奥德赛,因为他的姑姑有了自己的产业,一个10亩大的狗场和摩托艇俱乐部,为了能够时常蹭到车,他成为了姑姑家的常客,但是没过几年,姑姑家的产业败落了。

  王宇和车的故事并没有终结。2000年,“当时我去父亲的工厂里玩,看见铲车和吊车,觉得这些大家伙特有劲!我父亲就带我坐进吊车里,手把手教我怎么开吊车。”不过,闯祸的王宇随即发生了“事故”。“我初中的时候,私自把工厂里的铲车开出门买饭,但是刚出门,就和要进工厂的一辆奥迪A6剐了,郁闷。”王宇小时候和车的故事是如此丰富,尽管免不了发生小磕小碰,但是这些童年的记忆无疑成为他日后爱车的源动力。

  “高中时候单位给爸爸配了捷达,但我对于车的梦想确实拥有自己的萨博93,感觉那才是真正意义的车子。”当然,和所有同龄的男孩一样,王宇也拥有豪跑的梦想,比较喜欢的有“蛮牛”兰博基尼、美国的蟒蛇及007的标准座驾阿斯顿?马丁,“但是奇怪的是,我一点对法拉利不感兴趣。”

  大学是每个人释放青春激情的时候,王宇也不例外,“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开快车的经历是在大二,当时我和哥们把帕萨特开到了230迈,其实回想起来,挺悬的,因为是在房山的一条偏僻的公路上,万一真出了事故我们都不知道在哪?”他回想开快车的原因,仅仅是想体验极限的感觉。

  最危险的一次开车经历是大学毕业后,在东南三环和人开斗气车,“有两辆改装的雨燕在飙车,很多车都差点发生碰撞,我就开着老捷达完全凭借技术把他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王宇义很不屑地说。

  王宇是学广告设计的,在找工作的时候,还和奥迪擦肩而过,他谈到此,言语带着遗憾。“那是大学刚毕业,一家奥迪4S店要招汽车活动策划,当时这家4S店直接开着两辆Q7来我们学校招人,感觉很有气势!当时初试的时候,我主要从奥迪车的稳重和科技感出发,讲了一些做策划的思路,结果我很幸运地去了4S店进行复试,但可惜地是我没有面试经历,没有作任何准备就去了,结果就被淘汰了。”现在王宇在一家网络传媒公司,主要的工作就是网络策划和论坛执行,“就是注意力经济,创造网络事件吸引眼球,类似前一段时间的贾君鹏事件,宝马Z4女事件。”

  我们问他新年有什么新的愿望,他的心愿是成立自己的全案设计创意公司。采访结束后,我们遇见街边的一个流浪者,王宇从衣兜里掏出零钱放进了流浪者前面的铁罐里……

(责任编辑:白璐)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