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记者从昨日召开的中日第三届石油市场研究成果交流会上获悉,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成品油市场在去年10月份一改往年的供小于求步入供过于求阶段。中国今年1到10月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8亿吨左右,同比仅上升0.2%(去年同期为15.1%)。
“出现这样的过剩,经济危机带来的需求低迷是一个诱因,炼化产能建设过多过快的问题更加需要引起重视。按照目前的规划项目,未来炼油能力可能会大大超过实际需求,产能过剩会非常严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
在急速扩张之下,我国炼油行业可能继水泥、钢铁之后成为下一个陷入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
CBN记者从中日第三届石油市场研究成果交流会上获悉,2009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预计为2.21亿吨左右,产量2.27亿吨左右,实际过剩产能近600万吨。未来5年中国炼油能力将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全国将形成20个以上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预计到2015年,全国炼油能力将达7.5亿吨规模,届时中国炼油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过剩产能或达2.2亿吨。
成品油供需逆转
“2009年国内成品油市场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总体上将从近几年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2008年底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总经理苏树林在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的一番话,竟然一语成谶。
中国石油集团(下称“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戴家权预计,在2010到2015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从而拉动石油需求较快增长。预计未来五年石油需求平均增长4.9%,2015年的需求量将达到5.3亿吨左右。而按在建和计划项目,届时炼油总能力将达到7.5亿吨,超出需求2.2亿吨。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种是计划项目完全上马,这将造成供给的严重过剩;另外一种是某些项目推迟或取消。从目前看,后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戴家权认为。
按照规划,2011年中国将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区建成3到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2013年全国将形成20个以上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这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将占据主体。CBN记者了解到,中石油截止到2007年底总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为1.4亿吨/年,依照规划将在2015年增加1亿吨达到2.4亿吨/年,同时乙烯生产能力将增加一倍多达到700万吨/年。中石化也宣布,2010年将继续扩大产能,将由当前的1.9亿吨增至2.2亿吨。
扩能冲动难抑制
面对即将出现的严重过剩,炼油行业怎么办?
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几大公司只能是加大成品油出口来转移产能,那么中国可能会变成一个成品油净出口国,这等于是出口能源,而实际上中国的能源是短缺的。
实际上,即使是出现过剩隐忧,在加速布局全国市场的需求下,几大石油公司是否会放弃已经在建或规划的项目,目前来看可能性并不大。
上述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中石油、中石化当初分家时是按照南北分治的,基本上中石油的炼厂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中石化的炼厂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从布局全国的角度出发,两大公司都希望深入对方腹地,再加上正在崛起的中海油和地方炼油企业,都希望加快布局,占领更多的市场。
而另一方面,石油巨头的投资冲动也刚好迎合了各地方政府吸引投资、增加GDP的愿望。以中石油在今年投产的独山子石化为例,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预计今后年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以上,可占到2008年新疆GDP的近12%。
正是在这两方面作用下,炼化扩张一直在以一个近乎“疯狂”的速度进行着。
有一个事实能够说明扩张的势头有多猛。2005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到2010年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但实际上,仅三年时间就超过了这个规划:2005年,中国的原油加工能力是3.28亿吨,到了2007年就已经增长到4.2亿吨。
“相关部门的总量规划需要适应市场情况及时作出修订,尤其要考虑到经济危机带来的需求萎缩。”上述专家认为,面对可能出现的炼油产能过剩,单纯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效果不会明显。政府部门需要及早着手,加强调控,尤其是严格项目审批,否则炼油将会成为继钢铁、水泥之后下一个陷入过剩危机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