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桑塔纳 国产历史撬动中国轿车产业
曾有媒体评价说:“第一届北京国际车展上,参展的国内展车,只有合资的桑塔纳轿车和北京吉普切诺基还看得过去。
可知这句轻描淡写的“看得过去”背后,是当时正在加紧推进的桑塔纳“国产化”艰辛历程,而这段历史的意义,是整个中国轿车产业的崛起。
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在当时,这样靠CKD(全散装)组装一台桑塔纳需要用1万美元的外汇来进口零部件,而依照桑塔纳的技术要求,当时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接近于零。如果8.9万台桑塔纳组装指标用完后还不能实现国产化,上海大众将面临关门打烊的可能,国家承担不起如此庞大的外汇支撑。
1991年2月6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观看上海桑塔纳轿车。 |
1988年7月1日,在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倡议下,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成立,朱镕基更是亲赴上海大众抓国产化项目。事隔20多年后再回过头去看朱镕基的倡议,颇有历史感。在共同体的强大推动和行政魄力之下,不少零部件企业依靠上海大众平台资源发展了起来,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1991年4月,全国50余家跨行业跨地区的零部件企业参加了“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汇报展览”,这次成果展览,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轿车生产体系初步建成。
也正是这一年,桑塔纳的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同时,上海大众宣告年产6万辆整车和10万台发动机的产能已经形成,并建立了符合德国大众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全国180余家零部件企业所组成的配套体系。当年8月,上海大众彻底告别CKD,实现桑塔纳国产化。
桑塔纳在中国的历史 |
时至今日,桑塔纳仍是中国车市的“常青树”,一路见证了中国车市从启蒙到发展到繁荣的各个阶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