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巨头不断提升在华竞争深度,来自国内奇瑞、吉利这些“小字辈”的压力也日益显现,一汽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又该如何保持“长子”的尊严?
徐建一可以说是目前最为神秘的一个汽车企业老总。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国一汽的总经理,徐建一上任以来却极为低调。
恐怕没有一个企业像一汽这样,有着如此执着的自主情结。奔驰商用车曾经与一汽多次接洽合资事宜,最后双方没有谈成,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汽对于解放品牌独立性不容妥协;同时,一汽也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汽车企业,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一汽就与丰田进行过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看似矛盾,但其实内在是极为统一的,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自主。一汽有着中国人的尊严——红旗轿车,解放在商用车领域也是佼佼者,现在更有一汽轿车奔腾的全面发力,一汽自主正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这正是一汽一直以来坚持自主的成果。即便如此,不能回避的是,这样一个老牌国企也面临着挑战,国际巨头不断提升在华竞争深度,来自国内奇瑞、吉利这些“小字辈”的压力也日益显现,一汽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又该如何保持“长子”的尊严?
这需要徐建一给出答案。
商用车自主显优势
感受到紧迫性的徐建一上任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不顾一切干自主。这不仅是一汽能够与其他“四大四小”抗衡的竞争所在,更是中国走向汽车强国与跨国巨头同台竞技的核心武器。
一汽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商用车和乘用车自主与竞争对手相比都已经占据了较好的地位,尤其是商用车。
一汽解放总经理王立志曾经这样告诉《汽车人》:“解放是一汽的根。”这也正是一汽对解放的定位。事实上,解放当之无愧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无论品牌还是业绩,解放当之无愧是同行业的佼佼者。
2009年,解放中重型卡车销售18万辆,同比增长15.9%,取得高于行业增长的业绩。2010年一汽解放仍然延续了强劲的势头,1—3月份销售69437辆,同比增长274.5%,高于行业161%,其中J6重卡每月突破5000辆。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解放始终坚持自主创新,J6就是坚持自主的一个结晶。
2009年,一汽解放J6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而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自1990年设立以来的第一个特等奖项目。谈到这个产品,一汽副总工程师李骏最有发言权:“J6是无引进的自主创新,开始筹划做J6这个车时我们非常狂,因为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正好当时我们也在跟奔驰谈合作,奔驰方面就认为我们不可能从一个白纸画出一个车来,而且是整车、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桥等一个系列。在奔驰看来我们简直发疯了,但是最后我们做出来了。现在不看这个产品,看这个思维,这就是一种创新。创新起源于一种信心,一种信念和一种拼搏,J6正是代表了这种信心、信念和拼搏,我们把像奔驰这样成熟的制造商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做出来了。”
不仅如此,李骏认为,一汽不仅做出了一套产品,更重要的是做出了开发整车产品的流程和方法,他激动地说:“我觉得还是非常了不起的,作为中国汽车研发的一员,我们都感到很自豪。”
J6只是解放自主创新的一个代表,解放对于知识产权的掌握使其可以在竞争中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即便是在目前自主占据绝对优势的商用车领域也是如此。
目前的竞争形势也让解放逐渐感受到了压力,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使得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提高了竞争的门槛,尽管跨国巨头一直很难插足商用车领域,但是随着竞争门槛的提高,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迟早也会受制于人。
2009年,商用车开始实行国Ⅲ标准,这一变化就使得很多企业感受到了压力,甚至出现了技术路线之争,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门槛进一步提高,竞争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不仅如此,跨国巨头在谨慎地等待之后,现在也开始大举进军中国,目前已经有多家跨国车企与中国车企展开了各种方式的合作。比如奔驰与福田的合作,中国重汽与曼的合作,现代商用车与“北方奔驰”签订了合作协议,广汽也牵手日野正式涉足商用车领域??可以说,在2009年,跨国巨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合资的浪潮,国际经济局势的低迷,让它们更加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而中国GDP的高增长是商用车发展的根本保证。
这无疑使得今后商用车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在这样的乱局中保持清醒?如何掌握决胜未来的技术?这都是解放在今后继续领先的根本。
乘用车待整合
最新出炉的2010年1至2月销量增长最快的自主品牌中,一汽并没有被列进去,主要是其乘用车品牌总体销量增长率较低,只有77.81%。但是如果分开来看,一汽旗下的一汽吉林和一汽轿车的销量增长率均可使其列入增长最快的自主车企。
一汽是最早参与合资的车企,也是合资最成功的车企之一,在乘用车合资车企占主导的中国,自主品牌红旗曾被寄予厚望,但是却始终无法真正走向市场,反而是红旗的小兄弟——奔腾,逐渐抗起了一汽乘用车自主品牌的大旗。
一汽奔腾从2006年9月投放市场以来,单月销量已经从1000辆升至4000辆左右,特别是在中国车市整体增速放慢的2008年,这一数据更显得弥足珍贵。也正是这一年,奔腾坐稳了同级别车型中自主品牌排行榜冠军的宝座。
2009年,伴随着奔腾推出全新产品奔腾B50,奔腾品牌的整体销量顺利晋级“万辆俱乐部”,全年8.9万辆的销售成绩更是创了历史新高。2010年年初,奔腾品牌的销量更是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月均销量迅速突破15000辆大关。
奔腾作为一汽推出的全新品牌,在建立之初就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与众多同行一味通过价格取胜的做法不同,奔腾在开创时就确立了品质为先的理念。目前,无论是整车制造工艺、综合性能,还是可靠性等各个方面,奔腾车型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知名厂商同级车型的水平。
这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突破。长久以来,自主品牌一直受困于品牌瓶颈,自主品牌的中高级车型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奔腾就是一个例外。从第一款车型B70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之后,奔腾B50实现了销量上的突破。不仅如此,一汽轿车书记白羽告诉《汽车人》:“一汽轿车还将继续向上和向下不断延伸产品线。”奔腾也被一汽轿车打造成为一个子品牌。
同时,红旗在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精彩亮相,这也意味着红旗回归高端正式拉开了序幕,早在2008年,一汽轿车红旗负责人就表示,一汽轿车将“大红旗”推向市场,红旗高端的品牌作用也将给一汽轿车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汽自主乘用车还远不止一汽轿车,天津一汽在经济型车市场仍然是一支老牌劲旅,相比一汽轿车,天津一汽的发展多少显得有些不温不火,尤其是在小排量渐渐占据主流的今天,一汽夏利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
可以看出,一汽在乘用车方面仍然是一个短板,而这也是中国汽车业普遍的一个问题,对于一汽来说,最重要的是整合发展。一汽的自主乘用车品牌布局很广,同时也存在着分散的问题。虽然一汽在自主品牌发展的各方面投入并不少,但是其旗下各自主品牌企业中,销量及其增长率都比较好的只有一汽轿车,一汽的自主品牌的主要代表也是其奔腾车型。一汽旗下其他自主品牌车企的表现都欠活力,部分企业的销量和销量增速都很低。如果一汽想在自主乘用车领域跟合资车企一较高下,光靠奔腾一款车型还是不够的。一汽要打好自己这个自主的品牌,需要对其自主业务进行重整。
做强须走向海外
要与跨国巨头竞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海外市场的竞争,这一点解放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据了解,作为新近加盟壳牌公司全球运输采购系统的中国一汽集团,其自主品牌重卡出口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一汽与壳牌签订协议后,将具备向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印尼等10个国家出口重卡的资质。此前,一汽旗下重卡产品已经出口到欧洲、非洲、亚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外建立组装、营销及服务基地。在越南,一汽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十几家一级服务站、数十家代理服务站,并在边境口岸和中心城市建立备件库。
与此同时,在国内取得成功的奔腾也已经在规划出口,白羽表示:“具体的细节还不能透露,不过先期可能将瞄准的是中东、非洲等市场。”
在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海外收购这条途径更是增添了许多的诱惑,对此,更有收购实力的一汽又是怎么考虑的呢?之前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一汽副总工程师李骏的态度十分清醒:“技术可以收购,但是我们的道路是创新。”一汽并没有排斥技术合作,据了解,一汽每年与国际开展的技术合作也很多,仅2009年就大概有两三亿元的规模,同时一汽也在探索在国外成立研发机构,李骏表示一汽已经做了很多的方案和计划。
对待海外收购,一汽则非常谨慎,李骏告诉《汽车人》:“关于收购国际资源,什么时候体系、能力能够控制国外资源,That is the time。当你自己没有标准、没有流程、没有规范,也没有国际化的项目经理,在这个情况下去收购是不行的。一汽正在策划怎么考虑自己的研发国际化,当然目前没有收购这种想法。”
据了解,一汽2009年有4个项目经理通过了国际项目经理认证(IPMP),在李骏看来,要实现海外收购,必须有一大批这样的人。一汽的克制让它未来的发展之路十分清晰,那就是自主创新,或许这是一个“笨”办法,但是能够最终达成目标的往往就是这种“笨”办法。
不过仍然需要认识到,目前出口面向的仍然是非洲、中东等一些并不发达的市场,资深汽车人陈祖涛曾经说过:“成为汽车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要出口到发达国家。”目前,中国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差距,一汽也是如此。要改变这种局面惟一的出路就是加强自主研发。
李骏透露:“过去的2009年一汽整个产品研发费是11.8个亿,2006年是16.8个亿,将近17亿人民币。所以你可以想像,在创新上我们的投入非常大。而且一汽的研发是全面铺开,包括商用车、中重型、轻、微、轿、客5个大的汽车品类;同时还包括发动机、变速箱、桥、电子、车身五大部分;还要在节能环保、可靠性、安全舒适、材料工艺、汽车电子制造等在五大技术平台上掌握10个核心技术。”
这是一组枯燥的数字,但同时也是一组不简单的数字,从这其中能看出一汽自主创新的决心和能力,这也是一汽与跨国集团比拼的根本所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