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中代理人、经纪人佣金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保监局尊重保险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不应强制或变相强制保险公司签订有关佣金上限的自律公约;对保险行业协会规定佣金上限或组织会员公司订立关于佣金上限自律公约的行为,各保监局应不主导、不参与。
这意味着,此前车险领域签订的限制中介费的自律公约有望被叫停。表面看上去,这是对保险中介利好的消息,其实保险公司依旧占据主导,中介想“焕发新生”,还要看保险公司的意愿,而所谓的“价格战”似乎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出现。
手续费限制中介最大优势
自2005年开始,上海市场开始出现一大批车险中介代理公司。当时,几乎所有的汽车保险公司都将其车险业务委托给中介公司进行销售,而动辄5折、6折,甚至更低折扣的车险价格,使得80%左右的消费者愿意选择通过保险中介来购买车险。据记者了解,正是由于当时上海商业车险手续费高,因此保险中介才能以如此巨大的价格优势,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2007年,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陆续推出了行业自律公约,对车险中介手续费进行规范,并且强制规定商业车险手续费为15%,交强险车险手续费为4%。在商业车险代理手续费被限定之后,保险中介成为最直接的“受损者”。
据原车盟从众CEO张作元介绍,保险代理机构所获得的40%的手续费,在扣除运营成本、网点建设、服务投入和客户让利之后,真正落袋的净收入只剩下8%。而当车险手续费水平锐减至15%后,高手续费的情况被遏制,意味着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介无法再依靠低价优势招揽客户,最终直接导致亏损经营,退出市场。
保险公司掌握主控权
此次发布的《通知》强调了“不强制保险公司签订有关佣金上限的自律公约”。也就是说,保险中介是否能够真正获得“新生”,控制权牢牢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
据悉,作为自律公约实施后的最大受益方,保险公司通过限制手续费的公约使其车险业务的经营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改善,甚至出现转亏为盈的现象。因此,沪上多数尝到甜头的保险公司们仍支持车险行业自律公约。人保财险车险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无论监管部门是否参与监督,保险公司还是会自觉履行自律公约。
上海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两年的行业自律,保险公司已经初步形成效益为先、控制成本的经营思路。一些上年出险次数较高的车辆,被保险公司列入拒保的对象。因此,保险代理机构单纯的依靠业务规模优势,是不足以改变车险自律公约现状的。显然,保险中介想要找回价格优势希望不大。
不过,对于车险自律公约统一的车险手续费标准,有保险中介相关人士建议,针对不同保险公司可以实行差异化手续费标准。据介绍,在其他部分省市,车险自律公约实行差异化手续费标准。“根据市场份额排名,将车险手续费差距拉开几个百分点,对于一些小保险公司来说是有利的,对于代理这些小保险公司车险的中介来说,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位保险中介人士说。